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聿铭贝聿铭经典作品

贝聿铭贝聿铭经典作品


• 检索地址(二): /interview/2007-3-4/_15.htm • 1: 1919 父亲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举家迁居 香港。 1927 全家自香港搬家回上海,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 1935 赴美国宾州费城宾州大学攻读建筑。 1936 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住在353Massachuetts Ave. 1940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在校时曾获Alpha Rho Chi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奖旅行奖学金 1941 在波士顿史威工程公司的混凝土设计部门工作。 1942 与陆书华结婚。 1943 在国防研究委员会工作。 1945 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助理教 授一职至1948年止。 1946 获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毕业后在波士顿Hugh Stubbins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工作。 1948 赴纽约,担任威奈公司的建筑主管,直至1955年方离职。 1951 获哈佛大学旅行奖学金,至希腊,意大昨,法国与英国旅 行。
4 巴黎卢浮宫门前的透 明金字塔1989年 明金字塔 年
大师一生都在忙碌的 创作,把这份科学与 艺术相结合的美带入 人们的生活。建筑与 自然相融合的空间理 念,主导着贝聿铭一 生的作品,这些作品 的共同点是内庭,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人 们行径在他设计的建 筑中,自然的阳光透 过窗棂交织的光影仿 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 动起来。
• 4: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 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 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 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 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 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 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 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 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 3: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 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 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 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 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 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 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 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 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 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 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 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 是贝氏的名言。
• 2 :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 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 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 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 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 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 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 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 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1 重复性的细部构 造 ,形成巨大的 几何 形体 2 玻璃与钢材的结合, 使自然光线得以最 充分的利用。夜间 灯光的投射,使得 他成为卢浮宫前的 一颗钻石 3 宽广的中庭,仰视 可见地面周遭的景 观
“ 金字塔”南北剖面图 金字塔”
卢浮宫配置图
启示
• “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应用 • 从客观实际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 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 富室内空间 采用现 今建筑材料,诠释江 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 及手法
光,是建筑的色彩。 让光线来设计是建筑 师贝聿铭的名言。罗 浮宫的金字塔入口就 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 气沉沉的博物馆里, 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 天的阳光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世界里追求了几 十年,贝聿铭始终不离 一个“人”字:“我的思维 中,‘以人为本’可能是最 明显的,这也是中西方 文化的差异所在。”“我认 为建筑设计中人的比例 很重要,我总是试图在 建筑设计中做好这一 点。”
2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 年 人堂, 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 兰
• 贝氏于11月13日至11月16日之间回台,为日本万国博览 会中国馆,与中国馆设计小组共同呈现设计成果。 贝氏建筑师事务所获得该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最佳事务所 奖。 • 3:1970 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 宾州大学颁予荣誉博士。 获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担任美国建筑师学会年度建 筑奖评审委员。 1972 纽约都市俱乐部的纽约奖。 1973 荣获纽约都市俱乐部的纽约奖。 1974 4月与美国建筑师学会,一行十五人访问大陆。 1975 荣任美国学院院士。 1976 日本《A+U》杂志1月刊行贝氏作品特集。 荣获杰佛逊建筑奖,同时在维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举行 小型建筑展。 1978 荣任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这是有史以来第一 位建筑师担任此职,任期两年。 获Renssselal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荣誉艺术博士学位。
香港中银大厦 1982年 - 1990年 年 年
贝聿铭认为, “建筑和结构” 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建筑师如果 不能意识到结构 所蕴藏的力量, 就不可能有好的 设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 中,贝氏采用了严格 的“模数制”(统一模
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 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 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 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 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 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以毫米为单位),所有的
立面柱顶端有白色菱形石饰
中银大厦第七 十层的七重厅
贝聿铭
• • • • 主题词:贝聿铭, 贝聿铭作品,贝聿铭作品分析 搜索: / 一级检索:关键词---贝聿铭 /s?wd=%B1%B4%ED%B2%C3%FA &cl=3 • 关键信息:检索地址(一): /view/26448.htm • 1: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建筑 贝聿铭 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 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 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 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 休。
• 2:1954 2月贝聿铭来台勘察台中东海大学地形。 1955 在纽约市Polo Grounds宣誓归化为美国公民,成立贝聿铭建筑师 事务所(I.M.PEI%ASSOCIATES) 1956 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教育客座委员至1959年止。 1958 担任联邦住宅署委员至1960年止。 1959 位在非金属罗拉多州丹佛市的里高中心,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奖, 这是贝氏获得的第一个建筑奖。 1960 8月时与威奈公司终止专属建筑师之关系。 1961 荣获美国文艺学院院士建筑纪念奖。 1963 4月时被选为美国设计院中的仲会员,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 分会荣誉奖。11月贝氏为路思义教堂落成访台,在东海大学建筑系演 讲“现代建筑之动向”。德州休士顿莱斯大学创校五十周年纪念,推 崇他在住宅设计方面之贡献。贝氏被推选为“民众建筑师”。 1964 荣任美国建筑师学会院。1月贝氏访台。3月6日至3月28日,路州 大学举办贝氏作品展,展出作品十四件,担任美国建筑师学会年度建 筑奖评审委员。 1966 事务所改组为I。M。PEI&Partners,合伙的建筑师为雷纳德与考 柏等。担任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至1970年卸任。 1967 膺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担任纽约市都市设计委员一职至 1972年止。 1968 7月9日台湾省建筑学会台北市建筑师公会,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台北市建筑艺术学会共同在国宾饭店举行茶会,欢迎贝氏来台.
小结
• 作品共同之处:针对每一个即将设计的作 品,之前都要从历史,政治,和人文等多 角度进行考察,按照“以人为本” 和独特 的自然建筑的理念,创造出伟大的建筑艺 术品。
“自然”与其建筑作品的融合
苏州博物馆
2002年 年
眼前一面落地大窗,映照 出内庭的风景。这种透视 法的处理方式,我们成了 观画人,走到内庭,就成 了画中人,这双重角色的 转移,人和画就不分你我 了。贝聿铭的作品很重视 光线和大自然,其中不少 传世之作,都设计了让人 活动的内庭,通过大自然 和游人的活动将钢骨水泥 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理念 的新。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 混入了当地花岗岩的碎石 骨材,外表经过锥击的特 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 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 形组织展览空间是环绕主 体空间,当人们到达美术 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 不能穿越,人们只能环绕 这个空间,就象岭南庭园 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过 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 大限度的信息量。另外美 术馆不同的展厅角部的连 接与庭园中角部的转折在 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贝 聿铭赋予伊弗森美术馆以 强烈的现代几何特征,但 是它的空间观念却与中国 庭院十分接近。”
模数都基于装修,所 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 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 式:主要空间的轴线 都与装修线对齐,而 与结构没有任何直接 的关系。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 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以中 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 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 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 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 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 撼人的艺术效果。贝氏在设 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 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 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 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 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 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 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 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 构上的潜力。所以,贝氏的 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 结构、表现结构。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刘晓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30600674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 ) (1917-)简介 )
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4月26日生于 广州。初中就读上海 青年会中学,高中毕 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 中学,后来赴宾州大 学攻读,因为认为自 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 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 学院。努力吸收欧洲 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 1939年毕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