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心理疗法的汇总

几种心理疗法的汇总

三、修通阶段。利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方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辩论技术:依照你的观点推理,得出谬误,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认知不合理,并主动矫正;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帮助求助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
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一、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更加适合年轻的求助者。
二、设计示范行为。示范情景尽可能真实。
三、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几种模仿具体方式:1、生活示范。2、不方便时的象征性示范如录像等。
3、角色扮演,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习。
4、参与示范,一起爬梯子。5、内隐示范,描述想象示范行为。
行为适应障碍。
1、更加适合年轻求助者。
改良的厌恶疗法即内隐致敏法(想象刺激疗法如性变态,联系想象警察出现)
强迫症、各种性变态行为、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厌恶刺激要有足够的强度,又要是安全的无害的。要签订知情同意书。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
模仿疗法,又叫示范法: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观察行为及其结果,并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疗法。
基本原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签订治疗协议:告知原理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等。
三、治疗前准备:确定刺激物及治疗场所;安定、心得安、肾上腺素等应急药品。
四、实施冲击治疗:先排空大小便、血压心电监测;迅速猛烈持续不断地的呈现刺激物,除非心电异常,治疗应继续进行。其情绪反应要达到极限(以情绪逆转为标志,即情绪生理反应已达到高潮),生理反应要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变化。
合理情绪疗法(RET):
美国埃利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适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即ABC理论(A事件B认知C情绪和行为)
操作过程:
一、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
二、领悟阶段。正确理解并认识到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改变目前的各种症状。
*贝克指出的系统推理错误: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帖标签;极端思维。
贝克(1985)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性思维(提问、演示、模仿等技术);识别认知性错误(主观推断等7种系统推理错误);真实性验证(在行为模式或情景中验证错误观念);去中心化(变化行为举止,记录别人的反应次数,发现其实很少人注意他的言行变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监控(让求助者认识到情绪都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监控自身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一组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景的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教育性的治疗。
几种心理疗法的汇总
疗法名称
基本理论和原理
工作程序
相关知识
使用范围
注意事项
系统脱敏疗法(沃尔普):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引起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基本原理是:沃尔普的交互抑制作用。
脑电反馈可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神经衰弱、癫痫等。
适应症:睡眠障碍;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哮喘,经前紧张,紧张性头痛);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
禁忌症:急性精神病;自杀、自伤、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训练中头痛血压升高、幻想妄想等症状的。
一、明确目标行为。目标行为越单一、具体、明确越好。
二、监控目标行为。详细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制约因素,从而确定目标行为的基础水平。
三、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即给什么奖励强化效果最好。
四、实施强化。行为和强化物紧密结合,适时、适当、及时强化。
五、追踪评估。举一反三。
基本理论: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共同感受(不能正确使用知觉和思维)、自动化思维(不加注意忽略的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规则(过分遵循规则行事),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一、建立咨询关系:引导求助者主动在学习。
二、确定咨询目标: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并达成共识。
基本方法是:用放松取代焦虑。
第一步,掌握放松技巧。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
第二步,建立焦虑等级。把引起焦虑的情景划分等级。注意每一级刺激引起的焦虑要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抗拒的程度,这是此疗法成败的关键。
第三步,系统脱敏,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景,同时做放松练习。按设计的焦虑等级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求助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基本理论:第一、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他自己,这也是此疗法的理论依据。3、人是可以信任的。第二、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1、经验,即主观精神世界。2、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是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他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与态度。第三、心理失调的实质及治疗。1、心理失调的实质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产生的原因。2、心理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许多心理失常的原因都是因为环境出了问题,使个人自我实现受阻,个人成长出现障碍,尤其是人际关系。
认知行为矫正(CBM)技术:
*应对技能学习程序:通过扮演角色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景;要求求助者评价自己的焦虑水平;交给求助者觉察引发焦虑的认知;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压力接种训练:1、概念阶段:首要的关注点是建立工作关系。合作重新思考问题实质(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有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教给求助者觉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通常记录开放性日记,记录自己的想法、情感和行为。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景(例如通过一些途径减缓压力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训练认知应对,获得并复述新的自我陈述,如:我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压力?我怎样能不感觉被压垮了?我怎样强化我的自我陈述?)3、应用和完成阶段:把治疗中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维持下去。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巴普洛夫、美国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贝克;英国的艾森克;南非的沃尔普和拉扎罗斯。
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时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求助者发生变化的标准:1、变得较为开放。2、变得较为协调。3、更加信任自己。4、对生活更适应。5、愿意使其生命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以上五条既是此疗法治疗的结果也是治疗的目标。
第一、确定咨询目标。此疗法就是帮助求助者去掉价值的条件化作用,成为真实的自己,迈向自我实现。
第二,咨询关系是充分必要条件。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关注、言语非言语交流、沉默技术。2、坦诚交流的技术:不固定角色;自发性、无防御反应;一致性;自我的交流。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对问题情感表示关注;坦诚对待并持非评价性态度;共情;培养求助者的潜力。
人体大部分生理信号都是神经和肌肉的化学变化引起的。化学变化产生电位。电位差。电位波形。仪器获得电信号。根据电信号放松调节生理状态。生物反馈仪原理。
最先将生物反馈应用于临床的是夏皮诺。
临床反馈仪分类: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反馈仪,皮温生物反馈仪,脑电生物反馈仪(人脑电信号的频率范围:0.3—100Hz)
通常一次治疗要30---60分钟。一般实施2-4次,一日或间日一次。
可以很有效的治疗一些恐惧症。经常被用来治疗一些与焦虑有关的障碍、强迫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求助者未出现应急反应逆转,则可能是刺激强度不够,应增强刺激强度;另一个原因是该求助者不适合用刺激疗法。应该用其他方法。
厌恶疗法: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其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
源于对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即动物对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的防御性条件反射,即实验性神经症。
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1、如果引起恐惧或焦虑的情景不止一种,就要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逐个实施脱敏训练。
2、如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要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三、确定问题:提问(咨询师提出特定问题)和自我审查(说出求助者对自己的看法)的技术。发现行为问题背后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四、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即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行为的直接具体的解释):建议(求助者进行某项活动)、演示(例如心理剧角色扮演,把我的行为角色投射到角色上)、模仿(先观察模特完成某项活动,再通过想象模仿完成)。
五、纠正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六、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首先咨询师设计特殊行为模式或情景,帮助求助者产生通常忽略的情绪体验,并积极强化,使其获得愉快情绪,做出更多主动性行为;其次,学会如何获得这些积极体验的方法,进而在日常生活情景中获得积极地体验和成功的行为)
七、巩固新观念:认真复习,完成家庭作业。
基本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使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不适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