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浅析古诗鉴赏1223 0817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浅析表达技巧简述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抒情又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托物言志(情)。
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写作技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象征、用典烘托(渲染)等篇章结构有: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照应、悬念、铺垫、卒章显志等古代诗歌常考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设喻用典、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即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表达技巧之一。
生活中的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都可以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历年高考中,对此考查也颇多。
1995年全国高考李清照《如梦令》“D”选项认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错就错在对借景抒情这一特点没把握好。
2004年高考上海卷则明确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画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8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考生在掌握此类技巧时,关键是要首先理解景物的特点,然后批文入情。
如下面这首诗: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的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
考生只有抓住景物幽狭的特点,才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词人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
二、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又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2004年高考浙江、重庆等省对此都有考查,尤其是广东卷杜甫的《江汉》一诗,题目中明确要求考生“就诗中二、三联‘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寓的景,不过是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考生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寓的情与景物的关系,如下面这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的设定了情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的表现了主题。
三、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感情,寄托心态,它可分为两种。
一是借物以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对虞世南《蝉》的考查,就是借蝉“垂绥”状和“流响”声,“清露”之高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
二是在物中寄寓的政治理想或君国之忧、家国之愁和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借“锋棱瘦骨”、“竹批双耳”、“风入四蹄”的胡马意象来表现“万里可横行”的锐意进取精神,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托物言志在古典诗歌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考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就应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情思的寄托物为切入点,体察作品中此时此地的情致,通过再想象,对其作出正确的解读。
如下面这道题: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要完成好这道题,考生就必须首先了解孤桐的特点,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然后才能理解所抒发的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一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
传统的柳树题材诗歌,多从柳枝披垂的特征入手,使之成为依依不舍的离情的象征。
贺诗屏弃传统写法去咏柳,以奇特的想象,巧妙地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诗则以随风摇摆、披拂不定的柳枝比喻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眼前,他们只知道瞒上欺下,猖獗一时。
一旦时移世易,他们也有冰山既倒、失势倾颓的一天。
就像春去秋来,柳枝会被凌厉的秋风剥个精光一样,他们也会落得个输个精光,受到正义的惩罚。
语调冷峻,既含辛辣讽刺,又寓严肃警告,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宵小之徒的鄙视和憎恶。
四、烘托渲染烘托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意在用周围的景物来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表现画的主题。
诗歌中的烘托渲染便是借鉴于中国山水画的这一传统技法以用于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
就其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以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即以次景托主体。
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全诗以“春江戏鸭”为中心景物,其它的景物为陪衬,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画面的主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
二是以周围的环境气氛烘托渲染诗中主人公的情思。
如2000年全国高考赵师秀《约客》一诗,全诗正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虑心情。
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如果发现采用了此类表现手法,就要通过对景物或周围环境的理解,从而去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或主题。
如下面这首诗:[双调]折桂令中秋张养浩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考生通过对“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的理解,便会明白诗人是要以“玉露”“银汉无波”“桂影婆娑”等清晰之景烘托渲染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五、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两相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
1999年全国高考杜甫的《漫成一首》,诗中“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一动一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突出了夜晚江上和平静谧的情景,便是动静结合的名篇。
此类技巧在我国古代的山水诗中尤其被广泛运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考生在鉴赏此类表达技巧时,要进入“动中有静,寂处有音”的审美境界,抓住诗人捕捉的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意象分析,理解诗人的心境。
如下面这首诗: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中前两句是静景,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后两句是动景,写了鱼抢鲜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
考生只有理解诗人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才能体会要表现兰溪山水美好和生机蓬勃的本意。
六、虚实相生在诗歌中,“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2002年高考上海卷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正是以虚寓实,向我们展示了三幅图画,成为运用时空变化精练地概括人生道路的名作之一。
虚实相生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这就要求考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依据诗歌中实景和虚景分析的思想感情。
如下面这首诗: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中前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考生就要抓住这一虚一实形成的鲜明对比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幕幕悲惨的场景,从而深入理解的感情。
七、扬抑扬抑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床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前两句写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但三四句一转,“可怜”一词,由褒而贬,露出嘲讽孝文帝不寻求治国安民之道的本意。
这是欲抑先扬的典型之作。
而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诗中三四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
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八、以小见大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
2004年高考湖北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都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以上手法正是所谓抓住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
考生在赏析此类表达技巧时,应发挥自己的想象,从生活的积淀和感受出发通观全诗。
如下面这道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宋代许顗的《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统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此话意在批评杜牧放弃重大问题,写诗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考生依据小说《三国演义》或史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分析出这首诗虽写“二乔”不曾捉去是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同东吴霸业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去,那么整个东吴生灵涂炭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九、以乐景写哀景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曾有这样的评述:“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