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 2018-4-25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文物研究家。
1927参加新月社。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9年后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其文学创作宏富,是现代文学史上高产作家之一。
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
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
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爷爷: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大老天保: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
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
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二老傩送: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
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沈从文能如此自然地给我们描述了这桃源般的世界,皆因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沈从文爱湘西的水:“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如此诗意的热情洋溢的赞颂,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在如此优美的画面中,沈从文没有忽略其生命的灵性。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
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的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
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皆‘呖呖’作声。
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宏大。
雨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
”作者所爱的家乡,不只是那秀美的景物,还有家乡那勃勃的生命。
哀怨凄楚的挽歌是牧歌的天然组成部分,《边城》也弥漫着忧伤的气氛。
在现实层面,有诗意爱情与势利婚姻的冲突;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启悟与暗示,以及人物关系上的难以沟通和误会,则提示了命运在发挥作用;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力量。
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对家乡的情丝抛不开割不断,因此,他要记住乡下人最原始、最质朴、最淳厚、最美好的东西——人性。
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神”、“爱”、“美”三位一体的。
在这座小庙里,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
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二儿子(二老)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船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因此,在沈从文眼中,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传统美德。
沈从文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沈从文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
而傩送是个童叟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若有若无的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这是自然生命的表现。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未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沈从文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人性美在《边城》中发挥到了极致。
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
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
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
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山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
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
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
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边城》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是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的人性“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阅读鉴赏:边城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所以《边城》给人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