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711160 适用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与地质学专业计划学时: 60学时计划学分: 3.0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枝科学,是地质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各类地质构造。
研究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以及其演化历史。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构造地质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构造形态、产状、规模及其组合型式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
同时学会根据变形研究其变形时的位移、转动和应变等进行运动学分析。
学习各种基础图件的制作,并在图件中进行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和成因。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倾斜岩层的露头型式;②变形分析力学基础;③综合图件分析;④综合分析报告编写。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的选修课程为:学习沉积岩石学基本知识,学习古生物基本知识,用以打好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绪论及构造地质学发展史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特点、分析和研究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分析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构造地质学相关概念;(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3)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分析研究方法;(4)构造地质学发展历史;教学方法:多媒体理论讲述。
2.沉积岩原生构造及产状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积岩的原生构造、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概念及表示方法、各类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1)沉积岩的原生构造;(2)沉积岩及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概念及表示方法;(3)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及倾斜岩层的概念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4)“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积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的概念,整合、平行不整合及角度不整合的概念及所代表的地质意义。
教学内容:(1)沉积岩解除关系及整合、不整合的概念;(2)整合的特征及形成过程;(3)平行不整合的特征及形成过程;(4)角度不整合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4.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读图方法步骤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质图的格式及读图反方法步骤。
教学内容:(1)地质图的制作原理;(2)地质图的格式;(3)地质平面图的格式及内容;(4)地质剖面图的格式及内容;(5)综合柱状图的格式及内容;(6)地质图的读图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课内实习。
教师课内讲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地质图的成图原理和格式。
5.实习二:用间接方法求岩层产状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间接方法求岩层产状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并掌握产状的概念。
教学内容:(1)面状构造产状的空间概念及模型演示;(2)线状构造产状的空间概念及模型演示;(3)平面及剖面图上产状的标识方法;(4)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的原理及方法步骤;(6)三点法求岩层产状的原理及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课内实习。
教师课内讲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面状构造产状的空间概念及平面显示。
6.实习三:倾斜岩层及不整合地区地质图分析,并做图切剖面图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产状的概念,并学会分析倾斜岩层在平面图上的各种表现和“V”字形法则,掌握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平面图上的特征;图切剖面图的制作原理及方法步骤。
教学内容:(1)“V”字形法则平、剖面模型对比演示;(2)平行不整合平面、剖面模型对比演示;(3)角度不整合平面、剖面模型对比演示;(4)图切剖面图的制作原理及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课内实习。
教师课内讲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V”字形法则、图切剖面图的格式和绘制方法。
7.实习四:极射赤平投影原理方法及应用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极操作方法步骤;学会利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解决构造地质问题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1)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讲述;(2)极射赤平投影方法的操作模型演示;(3)极射赤平投影方法解决各种构造问题的原理和方法步骤演示;(5)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堂练习。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
8.地质构造理学分析基础—应力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1)外力、内力及应力等相关概念;(2)二维应力分析原理和方法;(3)三维应力分析的原理和方法;(4)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重点和难点:二维应力状态、三维应力状态及应力椭球。
9.地质构造理学分析基础—应变及岩石变形的力学习性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变形的规律;理解岩石构造变形的阶段及影响因素;了解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1)变形和应变;(2)应变椭球体(3)递进变形;(3)剪裂角分析;(4)岩石构造变形的阶段;(5)岩石变形习性和影响因素;(6)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及难点:剪裂角分析。
10.褶皱要素、形态、分类及组合型式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褶皱要素、形态、分类及组合型式。
教学内容:(1)褶皱要素及其产状测量和确定;(2)褶皱几何形态分类及描述;(3)褶皱的位态分类;(4)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褶皱要素及褶皱位态分类。
教学难点:褶皱轴面等概念及其产状确定。
11.褶皱的形成机制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褶皱形成机制的主要类型和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
教学内容:(1)褶皱形成机制的主要类型;(2)褶皱形成过程中的压扁作用;(3)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作用、弯流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层间小褶皱判断褶皱层之间的滑动方向。
12.皱褶的观察及研究方法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理论教学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对褶皱形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1)褶皱形态的观察和研究内容及方法;(2)褶皱形态纵深变化分析;(3)褶皱内部小构造观察和分析;(4)褶皱形成时代分析;(4)褶皱形成的应力场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褶皱形态的观察和研究内容及方法、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13.实习五:褶皱地区地质图读图实习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从平面地质图上分析和研究褶皱,并对褶皱区地质图读图的方法步骤。
教学内容:(1)确定褶皱存在及判别褶皱类型;(2)褶皱区地质读图的方法步骤;(3)褶皱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4)褶皱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课内实习。
教师课内讲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如何从地质平面图上发现和分析褶皱、确定褶皱要素的产状。
教学难点:隐伏褶皱的确定。
14.实习六:褶皱地区图切地质剖面图的制作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绘制褶皱区图切剖面图的方法步骤、利用图切剖面图进一步分析研究褶皱特征。
教学内容:(1)绘制褶皱区图切剖面图的方法步骤;(2)利用图切剖面图进一步分析研究褶皱特征。
教学方法:课内实习。
教师课内讲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褶皱剖面图的格式及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褶皱层之间产状的协调与突变关系、隐伏褶皱的确定及标识。
15.节理的概念、分类及特征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节理的概念、节理几何分类、节理力学分类及特征。
教学内容:(1)节理的概念及几何分类;(2)节理的力学分类及特征;(3)节理的充填特征;(4)相关概念。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节理力学分类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缝合线构造、节理的充填特征。
16.节理的分期配套与形成背景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节理的形成背景、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教学内容:(1)节理的形成地质背景;(2)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节理分期与配套。
17.节理的观察与研究方法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节理的形成与局部构造的关系、节理的观察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节理的形成与局部地质构造的关系;(2)节理的观察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节理观察与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地质背景上节理的发育特征。
18.实习七:节理资料统计分析及图件制作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节理资料统计的基本方法、节理资料图件绘制的的方法步骤、并学会用所做的图形资料分析说明节理分布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1)节理资料统计的方法;(2)节理资料汇总图件的类型及其制作方法;(3)利用节理统计资料及图件分析节理发育的规律性。
教学方法:课内实习。
教师课内讲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节理统计图件制做。
教学难点:节理图件的地质分析。
19.断层要素、分类及特征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断层的概念及其与节理的区别、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及其各自特征。
教学内容:(1)断层的几何要素;(2)断层几何形态分类;(3)断层的力学性质分类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断层要素、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及各类断层的特征。
教学难点:各种断层的组合型式。
20.断层效应及形成机制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断层效应、深入理解各种断层的形成机制和力学背景;。
教学内容:(1)断层效应概念及其主要表现;(2)断层形成机制。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力学背景。
教学难点:各类断层形成的力学背景、安德森模式。
21.断层的观察研究方法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断层的识别及观察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断层识别标志及其识别;(2)断层面产状的确定;(3)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4)断层岩的类型及其特征;(5)断层活动的时间性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课内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教学重点:断层识别标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断层活动时间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