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大家好,我是曾奇峰。

今天晚上受糖心理的邀请,跟大家聊一聊亲子关系。

题目是: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

孩子不听话这个主题只不过是我们进入亲子关系的入口。

从这个入口进去会发现有无穷无尽的亲子方面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或者性格,是在他早年的时候跟父母亲关系当中形成的。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是关系的动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在成年之后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只不过是早年跟爸爸、妈妈关系的翻版而已。

从一个成年人和其他人关系当中看出他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当然这需要一些专业的眼光。

开始我们的话题之前,我先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十多年前一个心理学的培训班上,有一个年轻男性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反馈说,他当年之所以想学心理学,是因为想找到一些办法,让他儿子变得听话。

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心理学之后,他的目标变了。

变成了如何让他自己成为一个听儿子话的爸爸。

这话真的是让我非常地感动。

所以十几年过去之后,还记忆犹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儿子有一个听自己话的爸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估计会觉得非常地幸福,想再活五百年。

有很多很小的孩子,被逼迫成为一个要听话的孩子的时候,有很多糟糕的感受。

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了。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心智化。

心智化有相关的书籍,大家可以去读。

我先说一下自己对“心智化”的定义:能够把他人和自己,感受成为一种心理的存在。

想想我们小时候,因为那时候物质还非常匮乏,父母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很少会顾忌孩子心理上需要什么。

所以那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心智化程度非常不够。

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改善,但是有多人仍然停留在仅仅是把孩子和自己当成纯生物学的存在,而没有考虑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心理上的存在。

孩子和自己是一种心理上存在的表现是,孩子除了需要吃的和喝的以外,他还需要被尊重,被听到,他有欲望,他希望从语言,或者是态度上面获得支持。

同样,他们也可能会从语言、或者是他人的态度上受到心理的伤害。

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人格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境界。

第一个阶段: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第一阶段是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

意思就是,这个人还没有成长得好,以至于没有别人他就活不下去。

一个在早年非常听父母亲话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成年之后仍然处在严重依赖父母亲的状态中间。

比如说:30岁还没有成家立业,或者是30岁还没有固定的收入,还需要啃老,或者是患有严重的心身疾病,不能够自食其力,最严重的状况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千万不要小瞧让孩子变成听话的孩子,有可能会对孩子制造成伤害。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估,当父母成为听话孩子的话的父母时,孩子的人格有可能发展得多么健全。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问我说:你这不是瞎说吗?如果孩子说他要我们父母把某某同学杀了,那我们是不是要去杀?这是典型的成人想法。

我们想想,在我们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亲听我们的话,会不会要求他们把谁杀掉?当然不会。

我把今天晚上的主题“孩子不听话后面的秘密”,分解成几个问题来说。

首先,为什么父母要孩子听话?让孩子听话的情况,不包括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随意说的要孩子听话的情况。

例如,年轻的父母把幼小的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去度周末,临走之前跟孩子说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这种情况不算。

我们谈论的情况是:父母长期以严厉的态度,或者是失控的情绪或行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从具体的表现来说,包括打或者是骂孩子,使孩子就范。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一个原因:父母有害怕被孩子抛弃的焦虑。

这样的父母有可能在童年的时候受过分离创伤的攻击。

如果在此时此刻孩子没有听父母的话,父母当下就会有被抛弃感,而且还会“认为”,孩子此时此刻不听话,是在预谋以后更大程度上的抛弃自己。

亲子关系中间还有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事情:当父母亲看到孩子高兴的时候,他们很不爽。

他们可能会说:你人来疯,你有什么好高兴的,作业也没做,隔壁的孩子考得比你的分数高多了。

“意味深长”是因为父母亲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包含了一个暗示,就是:你不可以快乐。

快乐的孩子会让有分离创伤的父母觉得被抛弃。

他们想象中的、理想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起吃苦,一起愁眉苦脸,而快乐是让双方分开的力量。

如果父母亲没有早年分离的创伤,那么他们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快乐。

大家都快乐的这种分化关系,不会激活他们创伤性的体验。

我想到一个例子,我相信这个例子很多人自己体验过,或者是看到过。

一个两、三岁的男孩跟他妈妈走一段路,路上坑坑洼洼,有些水。

我们都知道小孩肯定不会走平坦的路,他会去走坑坑洼洼的路,踩那个水,因为这样很好玩。

很多妈妈可能会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子?有干净的、平坦的路不走,而一定要走坑坑洼洼的路?”从表面上来看,这个妈妈仅仅是怕鞋子、袜子,或者是裤子弄脏之后回去洗有点麻烦。

我们看问题不会看表面的现象,会看得更深一点。

这时候不听话的孩子,会让妈妈有失控的感觉。

如果我们用专业的眼光来看一看孩子的行为,他其实是对自己训练,叫感觉统和训练,而感觉统和的能力跟他以后认识汉字,或者是做答题卡非常有关。

孩子感觉统和能力有问题的时候,他看左右结构的字,他看出来的是反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好坏的“好”,是“女”字旁在左边而“子”字旁在右边。

对一个有感统障碍的孩子来说,他看的是反的,子字旁在左边,女字旁在右边。

这样的孩子只要生活当中没有重大安全的问题,他想干什么干什么,比如说走路的时候故意走一些不平坦的路,这实际上可以自然而然地纠正他的感统障碍。

如果父母亲因为焦虑而阻止孩子做训练自己的事情,那以后可能要花更多时间,以及付出金钱的代价去看感统的门诊,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够治疗这种障碍。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二个原因:父母有着脆弱的自尊,孩子不听话就伤害了父母的自尊。

这种情况成人在单位里也会碰到。

如果一个单位领导自尊非常脆弱,他要求下属必须是百分之百地服从。

我们知道一个自尊不是那么脆弱的单位领导,他是不会要求每一个下属都服从的,而且相反,他可能还比较喜欢那些很有活力,有时候不那么听话,很有创造力的下属。

这样的下属在下面工作会增加领导自己的工作效益。

刚才讲到人是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完全的人生依附”。

第二阶段:权利斗争第二阶段(更高级别的人生境界)是权利斗争。

很在意谁对谁错,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亲子关系中间,以及发生在很多夫妻中间。

很多人一辈子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利,其实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处在这个发展阶段。

今天晚上的话题关于“听话”,本质上是谁听谁的话问题,所以其实也是一个处在第二个人格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经常碰到的问题。

之前举的例子,爸爸说要做个听话的爸爸,这个爸爸我确定不在人格的第二阶段——权利斗争阶段。

我觉得他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因为爱他的儿子,所以听儿子的话,这是主动地放弃了权利的斗争。

第三个阶段:没有对和错,只有爱第三个阶段:没有对和错,无所谓谁听谁的话,而只有爱。

当我们在爱中的时候,谁听谁的话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权利斗争这个阶段,谁听谁的话,关系到面子的满足,关系到自尊,关系到权力斗争中的利益。

亲子关系搞成了政治斗争,权利斗争,人生将是非常悲惨的事情。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父母亲限制了自己对“智力”的使用。

意思是:我智力低下,或者是心智化不足,耐力不够。

如果你听我的话,我就可以不使用更高的智力。

实际上这也需要相应的人格来垫底,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智力相差真的不是太大,但是智力运作的平台,也就是这个人的人格差异会非常非常大。

在智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智力发挥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由这个人的人格来决定的。

有的人在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当孩子有轻微违背他们意愿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就上来了。

有个原则,就是在家庭关系当中,谁肆意地使用情绪,谁就是晚一辈的。

换句说话,家庭中谁使用智力越多,谁就是爸爸,或者是妈妈,谁使用情绪越多,谁就是儿子,或者是女儿。

对肆意地使用情绪、表达情绪的精神分析解释,就是跟随地大小便,或者跟随意地把衣服脱光是差不多的。

因为情绪的裸露和身体的裸露是一个级别的。

我们社会对情绪的裸露惩罚不是太大,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就随意地裸露他的身体,可能会有法律上的麻烦。

所以从这一点看,我希望法律更加进步以后,要处罚那些不光是在家庭关系当中,还是家庭关系之外,肆意裸露情绪的人。

我们现在的法律主要是管一个人的行为后果。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四个原因:他们只不过在重复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而已。

这就是某种关系的模式在家族链中代代相传的证据。

我们曾经要求听话,实际上是剥夺了我们自主的权利。

那么这种对自主权剥夺的“传家宝”也需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一糟糕的“传家宝”不会传递呢?就是当我们用心理学的目光,来洞见这些行为后面意义的时候,这个“传家宝”的传递就可以被中断了。

所以当我们改变一个家族中的某一个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改变整个家族链。

要求孩子听话其实是对孩子创造力的限制。

有些大规模的研究显示:中国的孩子跟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在知识量上超过了别人,但是在创造力上,我们远远地不如别人。

我们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最近两百年,有两百个对人类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没有一样是我们中国人做出来的。

这后面的原因真的值得深思。

创造力其实是一种敢于对父母不满的能力。

意思是说:父母或者先辈创造出来的条件或者世界,不能够完全满足我。

我需要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创造一些你们没有创造的东西,来满足我自己。

这里面包含着不满,这种不满在我们文化当中是被禁忌的。

即使不满意,你不能够说出来。

要表现出来对父母的孝顺,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

听话的孩子是没有创造力的,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创造新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不能够被父母亲满足的愿望。

所以他们可能就会一辈子听话下去,活在父母创造的世界中。

如果孩子听了话会怎样?我们再从孩子的角度来谈一谈今天晚上的话题:如果孩子听话了会怎么样?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愿意听别人的。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做他人的附属品,哪怕是做父母的附属品。

天性使然,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已经表现出了希望听自己的倾向。

刚刚会说话的孩子,他们说“不”比说“是”要多得多,而这个“不”就是表示拒绝他人对自己的操控,要听自己内在声音的意思。

1.一个孩子如果是听话的孩子,那么就表示他压抑了自己的愿望,他可能会一生都为他人活着。

孩子当然也会反抗,第一个反抗的时间是青春期,我说的第一个是指除了他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

在父母亲持续严厉的要求之下,他真的可能在青春期前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

现在我有了一点伤感的感觉,因为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很多曾经很听话的孩子,他们的青春期,或者是中年是怎样(糟糕地)度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