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的护理研究及进展甘英综述,黄翠芬审校(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防城港538001)【关键词】尿失禁;膀胱;护理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3-2014-03中图法分类号:R694.54文献标识码:A临床上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如术后昏迷、手术损伤、阴道分娩、绝经期、中风、瘫痪、中枢或外周神经损伤、老年痴呆等。
尿失禁的原因错综复杂,它包含复杂的社会、心理、病理等刺激因素,并由此给患者带来社会活动不便及个人卫生方面的沉重思想负担,甚至导致心理上的变态。
因此,尿失禁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当前护理工作中一个很棘手的难题。
近年来,护理工作者对尿失禁患者的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尿失禁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尿失禁的概况1.1尿失禁的定义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自主的流出[1]。
1.2尿失禁的分类(1)真性尿失禁:指膀胱完全不能贮存尿液,处于空虚状态,持续发生滴尿现象,可见于昏迷患者;(2)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指膀胱充盈达一定压力时,尿液不自主地溢出或滴出,多见于糖尿病患者;(3)压力性尿失禁:指腹部压力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时出现不自主的排尿,多见于中老年女性;(4)混合性尿失禁:老年人的尿失禁往往多种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性尿失禁[1-2]。
1.3尿失禁的原因(1)年老:因为年老机体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老年女性由于盆底肌肉松弛,膀胱颈后尿道下段、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减低,对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可引起急迫性尿失禁[2]。
老年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可引起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前列腺癌等或残余尿增加产生充盈性尿失禁。
(2)脑卒中:原因复杂多样。
可能因病灶直接破坏与排尿中枢的联系,使排尿反射弧失去对皮层排尿中枢的抑制,从而导致排尿障碍。
也可能是卒中后并发症失语、肢体活动障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3]引起。
(3)癌症晚期:以脑转移最多见,可能与肿瘤侵犯脑组织、骶髓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之间的联系受损,使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控制,导致膀胱逼尿肌无抑制地收缩有关。
长期应用吗啡制剂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性尿失禁[4]。
(4)阴道分娩:阴道分娩对盆底的影响可以使盆底肌肉神经损伤以及耻骨宫颈筋膜的撕裂,造成盆底肌肉筋膜松弛,膀胱尿道解剖位置改变,尿道闭合能力降低而出现压力性尿失禁[5]。
(5)绝经:绝经后性激素水平下降,尿道上皮萎缩,黏膜下血管减少,引起尿道闭合障碍;低雌激素状态使Ⅲ型胶原纤维进一步减少,对尿道及膀胱的支托力下降,影响排尿控制并增加盆底膨出的危险[5]。
2尿失禁的各种护理用具及方法2.1留置导尿管法随着临床各种导尿管的广泛应用,目前多选用一次性双腔气囊导尿管和一次性密闭引流袋。
此法适宜躁动不安及尿潴留的患者,在患者翻身或更换床单时不易脱落,但护理不当易造成泌尿道感染[6]。
长期使用对锻炼膀胱的自动反射性排尿功能有不足之处。
因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尿道通畅,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和完整,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集尿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的尿液。
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用0.5%聚维酮碘棉球消毒尿道口和外阴1~2次,导尿管妥善固定,避免受压、扭曲等造成引流不畅。
指导患者和家属定时夹闭导尿管,每2小时开放1次,锻炼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在更换床单或翻身时,引流袋不能过高,以防止尿液反流引起感染。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必要时尽早拔除,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2.2造口袋法邓彩梅等[7]用一件式造口袋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收集尿液,具有粘贴力强、柔韧性好、易在特殊部位固定应用等特点。
收集袋是一个柔软薄膜袋,并有无纺布的背衬,透气性好,能吸收汗液,对皮肤无不良刺激。
应用造口袋收集女性尿失禁患者尿液,能完全把尿液顺阴道下生理沟引入收集袋,尿液无外溢、外渗现象,避免了纸尿裤法皮肤受刺激所引起的湿疹、糜烂;不破坏尿路黏膜结构,不影响膀胱的自动反射性排尿功能,避免了留置尿管而造成泌尿系感染,取材方便且价格便宜,经济实惠,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掌握。
不会污染被褥,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
可用于卧床患者,也可用于离床活动的患者。
2.3避孕套式尿袋颜日丽等[8]选择适合患者阴茎大小的避孕套式尿袋收集尿液。
使用前洗净会阴,涂爽身粉保持干燥,每天2次,在患者腰间扎一松紧绳,再用较细松紧绳在避孕套口两侧固定,另一头固定在腰间松紧绳上,尿袋固定的高度要低于膀胱,防止尿液反流入膀胱,及时清空尿袋,以免脱落,不影响患者翻身及外出活动。
尿袋每3天更换1次,患者易接受。
2.4保鲜袋李玲红[9]自制简易尿袋,用规格为35cm×25cm保鲜袋,将袋口打开,把阴茎全部放入其中(置袋口一角),余下部分袋口边缘并拢对折数次至阴茎根部,挤出袋内空气,再用胶布缠绕阴茎一圈固定,松紧适度。
丁奇伟[10]把固定阴茎的胶布改为用宽1~2cm、长5~10cm的尼龙粘扣,固定面较宽,增加了保鲜袋的稳定性,操作者更容易掌握松紧度。
保鲜袋具有透气性好、价格低廉的优点,但容易破裂漏尿,认知障碍患者容易抓破导致漏尿,固定过紧可导致阴茎红肿等[11]。
因此,烦躁不安的患者不宜使用。
2.5纸尿裤多用于女性尿失禁患者以及不配合使用其他护理用具的男性患者。
其优点为不会造成尿道及膀胱的损伤,不影响膀胱的生理活动[12],不影响患者体位。
但纸尿裤大多含有化纤成分,透气性差,长期使用造成患者身体有异味,使会阴皮肤潮湿、闷热,易发生潮红、湿疹等情况[7]。
因纸尿裤价格较高,不能重复使用,长期使用可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同时此法对排泄量的统计难以掌握。
纸尿裤还可以与尿布一起使用。
用剪成50cm×50 cm的棉布备用,使用时将纸尿裤摊开,尿布叠成长条放于纸尿裤上,尿湿时及时更换[12]。
2.6医用接尿器此方式避免了留置导尿管易引起患者泌尿道感染、尿管不畅等并发症,且可反复使用,价格较低。
分男、女两种,先用水或空气将尿袋冲开,男性将阴茎放入尿斗中,再连接好腰部松紧上的各个尼龙搭扣即可。
为女性佩戴时要注意将接尿斗置于身体前侧,轻轻移动,使接尿斗开口与尿道口周边肌肉贴紧,以防漏尿。
每天早上选择在排尿后取下接尿器,并冲洗会阴,视补液情况在1h后再戴上[13]。
每天更换接尿器1次,用清水洗净,通风凉干。
2.7尿壶尿壶因具有经济、方便、可反复使用的特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适用于神志清楚的男性患者,1级和2级尿失禁患者主要在夜间上厕所困难时用,也适用于能够感知排尿的3级或4级尿失禁患者,或在使用医用接尿器、保鲜袋的间隙使用[11]。
但每次接尿后要及时倒掉,清洗尿壶,不小心时还容易洒湿床单,增加护理工作量。
2.8自制用具戴晴霞等[14]用50mL的一次性灌注器,去掉针芯杆,用2根1cm扁纱带分别在一次性灌注器外管开口处下边缘两侧打两个瓶口结,使外管开口处两侧分别留两个纱带头,灌注器乳头处接上消毒胶管后接一次性引流袋。
功能类似于医用接尿器,但质地较硬,容易损伤会阴黏膜。
3心理护理尿失禁是临床常见疾病,但目前普通人群中对尿失禁认识较差,影响到患者的自我感觉和生活质量,并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在社会中的正常交际,被称为“社交癌”,常使他们感到难堪、羞辱和沮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因此,患者应当正确认识尿失禁是可以治愈或者至少可以控制的,告知其排尿功能的恢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患者在盆底肌肉训练、膀胱功能训练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12]。
另一方面,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由于对尿失禁不够了解或不够重视,或因长期陪护且患者尿湿的次数多而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与精神支持是很重要的。
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不同,制订有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健康计划,向患者讲解病因、病情进展以及康复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增强对控制排尿的认识能力。
主动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耐心坚持训练,消除或减轻尿失禁的症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逐步减少依赖性和懒惰性。
4加强康复训练4.1训练患者自主排尿起初每隔1~2h让患者排尿1次,以手掌用力自膀胱上方持续向下压迫,促使尿液被动流出,以后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
如能行走应定时协助患者上厕所,即使没有尿意也让其做一下排尿动作,以形成条件反射[15]。
4.2盆底肌锻炼让患者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
方法是反复进行缩紧肛门的动作,每次5~10s,间隔5~10s,重复上述动作,连续15~30min,每天3次,6~8周为1个疗程。
4.3排尿控制方法训练指导患者排尿中途有意识地收缩阴部肌肉,使尿流中断,一般每次排尿过程中控制3次以上[16]。
5皮肤护理做好皮肤护理对尿失禁患者特别重要,尤其是卧床患者。
要评估患者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及全身状况,选择不同的集尿方式。
用纸尿裤、尿布、保鲜袋者要及时更换,并用温水清洗会阴。
留置导尿管者要保持尿道口和会阴部的清洁,每天清洁会阴1次,用0.5%聚维酮碘消毒尿道口1~2次。
使用避孕套式接尿器、医用接尿器者,每天清洗会阴2次,并注意观察会阴部是否有发红、湿疹、溃烂等,有以上现象出现者,在清洗会阴部后涂上0.5%聚维酮碘,并与其他集尿方式交替使用。
总之,不管使用哪种集尿方种植体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梁伟(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贵州铜仁554300)【关键词】牙种植体;骨整合;表面处理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3-2016-03中图法分类号:R783.2文献标识码:A骨内种植体植入成功的标志是: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直接接触,光镜下种植体的周围无放射投射区,也就是无软组织介入,且能使种植体的负荷持续传导,并分散在骨组织中,也就是种植体与周围骨形成骨整合[1]。
种植体表面工程设计是种植体能否形成骨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直接影响种植体周牙槽骨中成骨细胞的贴附、增殖、分化和基质的合成、钙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2]。
因此,为了提高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种植体表面各种处理技术如加成法、去除减少法、表面修饰法等处理技术常被应用。
1表面加成法1.1钛浆涂层(titanium plasma sprayed,TPS)钛浆喷涂是在高温下,将熔融的钛金属液滴高速喷射在种植体的表面并附着其上,形成疏松粗糙的表面,电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表面形成圆形或者不规则的相互沟通的微孔。
由此形成的粗糙表面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分化。
Bagno等[3]用的是藻酸钠凝胶纯钛作为涂层材料证实其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估计是介导了细胞的生物信号。
1.2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le,HA)涂层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简称HAP或HA)因为与人体天然骨组织的成分类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钛基HA生物涂层材料可以诱导软骨细胞在天然骨上沉积,发生成骨反应,使新骨在涂层的表面更好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