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秋游景山 (第二课时) 教案教导设计.doc

12 秋游景山 (第二课时) 教案教导设计.doc

12 秋游景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12 秋游景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品读课文第二段,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果园迷人的秋色。

2、理解课文第三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按方位顺序写景的,并能有感情地读。

3、感受首都北京文化园林建设和现代化建筑的雄伟,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秋游景山》,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景山公园的大门。

抬头望去看了山顶上的万春亭,还领略了山脚下大花坛的美景,现在我们又沿着山路去游览果园,欣赏那儿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段:1、让我们一起先来听一听,看一看。

课件出示:配有录音的果园美景。

2、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同学们自己想不想读?请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读通顺。

你觉得读一篇不够还可以再读几遍。

3、学生自读。

4、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那你最喜欢的是哪些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

(大部分学生找了这句。

)5、其实方老师也对这里的景色作了一番描写,请看:出示句子:海棠果在枝头摇动着,大苹果长在枝头,大柿子挂在枝头。

(1)、你觉得老师写的怎么样?老师要请你说说理由,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2)、学生自读这两段话体会,小组讨论。

6、、交流汇报:(1):哪位同学来说说,好在哪儿?海棠果:写出了海棠果的什么?你觉得怎么样?它好象想对大家说?(出示课件海棠果图)。

老师小结: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棠果的形状,样子非常可爱,谁能通过朗读把它那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指导朗读:先试读,指名读,齐读。

(2)、还有吗?好在哪里?交流大苹果、大柿子句。

出示相应的图。

颜色、动作词去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的小眼睛非常厉害。

书上的句子确实生动,不像老师写的干巴巴的。

学生齐读7、小作者把果园里的水果当成了人来写,写出了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到书上找找。

板书:果实累累。

出示句子:果园里真是果实累累。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仿佛闻到了成熟果子香气四溢,惹人喜爱。

怪不得作者说怪不得作者说――(出示最后一句: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小结:先概括后分述再总结。

8、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谈话:在秋色的装点下,古老的北京城更显得雄伟壮丽,让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路拾级而上,登上万春亭,去观赏一下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3-7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么你读时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

4、是的,北京城的景色都十分美丽。

出示课件:图。

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么写下来的?(1)、请学生拿出作业,填好顺序这一栏。

(2)、学生答:出示方位词。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5、老师想请同学们四人小组来学习,请你们选择喜欢的一个方位的景色来学。

(1)、讨论选择。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填好相应的表格。

然后请学生深入学习,仔细读这一段话,体会这一方位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3)、交流汇报:A、朝西望:放大图。

认为美,美在哪里?学生答。

(先交流景物。

出示词语。

)能否美美的读一读?小结:你们看这里塔美,水清,加上一只只游船,这自然风光显出一种宁静的美,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齐读。

B、向南望:交流景物。

站起来说说喜欢什么?简单介绍。

出示图片。

体会到了什么?(简单介绍故宫。

:体会古代建筑的庄严、雄伟。

)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这个特点表达出来。

指导读。

小结。

C、往东看:交流景物。

出示图理解:鳞次栉比、纵横交错。

一幢幢、一排排、一座座,这些词你读懂了什么?指导读。

小结。

6、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想?学生答。

是啊!北京的美,不仅有宁静的美,更有现代化繁华的美。

我们从这里不难体会出首都北京正迈着前进的脚步,所以作者说―――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刚才我们观看了图片,读了课文,就好象自己真的在那里观赏美景。

现在假如有些外国朋友登上万春亭,请你当导游,你是否能把这里的美景向客人们介绍一番呢?我们先来准备准备,你自己选一个方位的景色说得生动具体,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学生准备。

交流。

四、总结。

资料提供者:12 海滨小城教案教学设计-12 海滨小城教学目标1.结合插图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每逢”、“甚至”造句。

3.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海滨景象的想象与理解。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会用“每逢”,“甚至”造句。

(二)能按照不同的空间位置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四)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一)按海滨、小城两个不同的空间位置给课文分段。

(二)学习海滨部分,理解作者是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海滨的典型事物进行描写。

三、教学难点理解“镀上了……”这一重点句。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理解词义、字义。

(1)正音:胳臂(b8i b@)捕鱼(b( p()散发(s3n s4n)亚热带(y3 y4)(2)多音字辨析、组词(3)形声字记忆:(熟字加偏旁)滨(海滨)棕(棕榈)睬(理睬)寞(寂寞)喧(喧闹)椰(椰子)绒(绒毛)镀(电镀)凰(凤凰)渡(渡江)(4)易错字重点指导:“甚”:“其下加竖折”“翔”:“羊字旁竖变撇”形近字组词睬()绒()其()莫()踩()戒()甚()寞()宣()度()皇()宾()喧()镀()凰()滨()(5)理解重点词语,并用“甚至”“每逢”造句。

①结合图片,理解词义:海滨:滨边,靠近大海的地方。

棕榈树:椰子树:一边看投影片凤凰树:一边教师(或学生)进行解说(见小资料)②用演示法理解:“理睬”找同学到前面表演“用眼睛看,心里想……③结合切身体会理解“寂寞”“喧闹”“每逢”“甚至”A: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陪伴我,这两天他们出国了,我觉得冷清。

(这就是寂寞)B:比较法理解“热闹”、“喧闹”。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或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

“闹”在这里是活跃的意思。

“热闹”强调的是场面。

如:联欢会开得可热闹了。

喧闹:喧哗热闹。

强调的是声音大而吵。

如:在海洋馆里,到处是参观的学生,笑声、叫声、赞叹声喧闹极了。

C:每逢:字面义是,每次遇到。

D:甚至:程度更深一层。

(二)指导分段:提示:课题是《海滨小城》哪几自然段写海滨,哪几自然段写小城,如何分段,依据是什么?(1~3)第1自然段,写海滨的景色。

(4~7)第2自然段,讲小城的美丽景色。

是根据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分段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为什么选择早晨这一特定时间,按什么顺序写的?把你认为最美的部分画下来,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理解重点词句用划批法自学。

1.留意写法特殊之处(1)作者采用的写法,既要能说明事物的特点,又要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们读文章,也不能光看内容,还要看作者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进而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这一句的描写,妙就妙在云朵的颜色。

文章并未直接写云朵的颜色,而是绕了个弯子,跟海鸥的颜色联系起来写。

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表面看海鸥和云朵的颜色一样,同是灰色、白色,再写就会重复,事实上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把二者联系起来写,就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海鸥在天上飞,云朵在天上飘,而它们又有着相同的颜色,远远望去,那飘动的云朵不是跟飞翔的海鸥一样吗?这样写,简直写活了。

不仅反映了海上景物的美丽可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海滨的思想感情。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观察画面体会作者感情。

(2)吃透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重点理解“镀”字“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膊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重点理解“镀”)①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

②小组讨论:提示:这一段着重描写朝阳照耀下的大海。

早晨灿烂的朝阳普照着大海。

海上的一切都被镀上了金黄色。

此句不可照字典上的解释生搬硬套。

字典上的解释是用电解或其它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别的金属上。

如此“镀”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解释不通。

因为句子并没有使用词语本来的意思,只是借用它的意思去说明朝阳与海上景物的关系。

从句子中词语间的联系看,大海及海上的景物是被镀的,朝阳是被镀的,朝阳用自己的光芒去镀,它把光芒洒向大海。

结果使海上的船只、天空中的海鸥,云朵以至船上的人,全都被朝阳映照得金灿灿的,由此看出,镀用得多么的巧妙富有动感、准确、生动。

用电脑软件展现“镀”的作用和效果。

小结:一个“镀”字把朝阳下的大海的壮丽辉煌,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作者潜词造句的能力多强。

③指名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3)本段按什么顺序记述的?从哪些词语看出?(由远及近,从“海天交界”、“天空”、“脸”、“胳膊”等词语看出。

)3.海滨不但景美还格外充实。

①指读第3自然段,可质疑。

②默读课文,回答从小城看大海以及海边的沙滩,见到怎样的景象?为何选择贝壳与舰队来写?提示:写静态,写动态,产生强烈反差突出海滩特有的景色。

对比理解:寂寞——喧闹,强化中心。

讨论、明确(作者抓住早晨这一特定时间,因为这时候海滨是最美的;作者抓住海滨特有的景色,仔细观察、具体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4.小结:这一段主要描写了海滨早晨的色彩美,把海滨写得绚丽多彩。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结合书图学习课文第二段,了解小城的美丽清洁。

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了解文中的有关亚热带方面知识。

(三)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一)学习课文每个自然段先概括再具体的。

第二段又是先分再总的叙述方式。

(二)学习作者抓特点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最后一句既是第二段的总结,又是全文的总结句。

四、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的景色?(写了海滨早晨美丽的景色)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1)这一段课文写了哪几个地方?各有什么特点?(2)作者又抓住哪些事物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3)课文最后一节写了什么?与全文有什么关系?2.读后讨论讨论后,选每小组一位代表发资料提供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