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伸缩缝介绍讲解

伸缩缝介绍讲解

伸缩缝1.设置伸缩缝的目的伸缩缝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引起结构过大的附加内应力,从而避免当受拉的内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引起结构产生裂缝。

温度变化包括大气温度发生变化和太阳辐射使结构各部位的温度变化不同,从而导致温差内应力。

对超静定结构来说,即使结构各部位间的温差很小,但温度变化引起构件伸缩也会引起内应力。

温度变化越大,结构或构件越长,产生的变形和引起的内应力也越大。

一般来说,温度应力主要集中在结构的顶部和底部,顶部主要由屋盖和建筑物内部的温差引起,底部则因地基和建筑物温度的不同引起。

混凝土收缩是指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体积减小而引起收缩,从而使超静定结构构件的变形被约束而引起收缩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2.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设计中为了控制结构物的裂缝,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用温度伸缩缝将过长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的长度不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要求。

《混凝土规范》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注:①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②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③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④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⑤对下列情况,表11-32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a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b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c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d采用滑模类施工工艺的剪力墙结构;e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⑥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表11-32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a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b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c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确定伸缩缝最大间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要区别结构构件工作环境是在室内(或土中)还是在露天。

对于直接暴露在大气中的结构,由于气温变化明显,会产生较大的伸缩,因而比起围护在室内或埋在地下的结构来说,温度应力要大得多。

因此,对前者伸缩缝最大间距的限制比后者要严,也就是说,前者比后者的限值要小。

(2)要区别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的类别。

结构物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每个构件受到周围构件的约束,同时也约束周围的构件。

排架结构比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比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小,因而引起的内应力较小。

因此,伸缩缝最大间距的限值也呈递减的趋势。

另外,对于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体形大的结构,由于混凝土体积也大,故由温度和收缩引起的变形和内应力积聚也大得多,往往容易引起裂缝,因而将其伸缩缝最大间距的限值也更严。

(3)要区别是装配式结构或整体现浇式结构。

由于混凝土收缩早期较大,后期逐渐减小。

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的收缩变形大部分在吊装前即已完成,装配成整体后因收缩引起的内应力就比现浇结构要小。

因此,对同同—种结构体系和构件类别来说,由于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整体现浇式结构最大伸缩缝间距的限值要比装配式结构严。

(4)规范表中数值不是绝对的,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条件适当调整。

例如对于屋面无保温隔热措施的结构、外墙装配内墙现浇或采用滑模施工的剪力墙结构、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及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下的结构,均应根据实验经验适当减小伸缩缝的间距。

(5)从表中看出,在确定伸缩缝最大间距时,未考虑地域和气候条件。

我国各地区气候相差虽然悬殊,但在一般情况下,温差的变化对结构应力的影响差别并不很大。

因此,未把地域和气候条件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

3.伸缩缝的作法(1)当建筑物需设沉降缝、防震缝时,沉降缝,防震缝可以和伸缩缝合外,但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2)根据《混昆凝土规范》第9.1.4条规定,具有独立基础的排架、框架结构,当设置伸缩缝时,其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这是由于考虑到位于地下的结构处在温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中的原故。

4.控制结构裂缝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为了控制结构裂缝,增大伸缩缝的间距,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在建筑物的屋盖加强保温措施,如采用加大屋面隔热保温层的厚度、设置架空通风双层屋画等。

(2)将结构顶层局部改变为刚度较小的形式,或将顶层结构分成长度较小的几个部分(如在顶层部位,将下层剪力墙分成两道较薄的墙)。

(3)在温度影响较大的部位(如顶层、底层、山墙、内纵墙端开间)适当提高构件的配筋率,在满足构件承载力的要求下,采用直径细而间距密的钢筋,避免采用直径粗而间距稀的配筋形式。

适当增加分布钢筋的用量。

(4)对现浇结构可采用分段施工。

在施工中设置后浇带(在基础、楼板、墙等构件中),使在施工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待主体结构完工后再用比主体结构高一级的掺引添加剂的混凝土补浇后浇带。

后浇带、施工缝和收缩缝的区别施工缝是施工上用得,比如很大面积的混凝土不能一次浇完,所以前后浇得之间会有一个缝,需要做防水。

施工缝一般很小,设计单位也不会进行设计,仅提供标准做法,一般由施工队提出,设计单位同意即可。

伸缩缝是建筑各部分之间由于变形量不同而特意留出来的缝,以避免各部分之间的互相拉扯造成的变形或破坏。

后浇带是由于建筑各部分沉降不同,所以在施工时先留出一道缝,让两部分各自沉降,到沉降完毕后再将这条缝浇注,因为是后来浇注的,所以叫后浇带。

后面两个均需要有设计单位设计。

施工缝和后浇带在最后交付使用时是没有的,伸缩缝则一直存在。

一、施工后浇带的功能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二、施工后浇带的作法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

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侥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

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

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

后浇带的宽度应冬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缝。

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压实度(原:指的是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压实度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表征现场压实后的密度状况,压实度越高,密度越大,材料整体性能越好。

对于路基本、路面半刚性基层及粒料类柔性基层而言,压实度是指工地上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内标准击实实验所得最大干密度的比值;对沥青面层、沥青稳定基层而言,压实度是指现场达到的密度与室内标准密度的比值。

因此压实度的测定主要包括室内标准密度(最大干密度)确定和现场密度试验。

(选于《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组织编写)压实度是填土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

先取压实前的土样送试验室测定其最佳含水量时的干密度,此为试样干密度。

再取由击实试验后所得的试样最大干密度,用实际干密度除以最大干密度即是土的实际压实度。

用此数与标准规定的压实度比较,即可知道土的压实程度是否达到了质量标准。

影响路基压实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填料(填料的粒径)、含水量、每层压实厚度、压实机具、碾压遍数等。

压实度检测方法通过试验比较,压实后采用常规的检测方法—灌砂法,饱水时用环刀法是可行的,但如何获得砂的最大干密度ρdmax,即检测标准是关键。

对于粘聚性较好的土来说,通常是采用标准击实法,但对于几乎无粘性的砂采用该方法却不可行。

因为砂不具粘性且为松散状,不易成型。

因此必须另觅他法,想办法获得ρdmax。

1.确定砂的最大干密度ρdmax(即测定其最小孔隙比)对于无凝聚性粗粒土,其紧密程度可用相对密度D1表示,其试验方法可采用相对密度试验法,从中确定该试验的三大参数: 最大干密度ρdmax、最小干密度ρdmin。

其中对于最大干密度(最小孔隙比)常采用振动台法,振动锤击法。

由于振动锤击法比振动台法测得的ρdmax为大,安全系数较大。

因此我国以振动锤击法为标准方法;对于最小干密度(最大孔隙比)通常可用漏斗法、量筒法和松砂器法,一般采用漏斗法。

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后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其最大干密度ρdmax=M/Vmin(m—试样质量,Vmin—试样最小体积)。

试验方法详见JTJ051—9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P97(此略)。

2.检测方法对于纯砂或粘聚性差的砂性土,通常采用常规压实度检测方法(灌砂法)进行检测,基本步骤为:灌砂筒量砂标定→选点→挖试坑→灌砂→称量→数据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纯砂经过压实后试坑是不易坍孔的。

至于其他常规方法,在此不赘述。

3.路基压实度计算方法公式:压实度=试样干密度/最大干密度(100%)(1).干密度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称干密度;是指土单位体积中土粒的重量,即: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土的总体积之比值。

干密度反映了土的孔隙生,因而可用以计算土的孔隙率,它往往通过土的密度及含水率计算得来,但也可以实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