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

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

【摘要】: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总体而言,我国有关影视旅游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本文总结了国内影视旅游基地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新兴的专项旅游也应运而生,许多相关产业都积极与旅游业融合,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影视带动的旅游活动在我国日渐兴起和发展。

一方面,影视旅游活动为旅游地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主题,催生新的旅游项目,给旅游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影视旅游的发展大大延伸了影视产业的产业链。

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影视旅游的研究近几年来才真正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对它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一、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影视旅游的内涵
学者埃沃斯(Evans,1997)对影视旅游的定义为: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现在银屏、影带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我国刘滨谊(2004)对影视旅游的定义是: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并认为,影视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影视旅游面对的客体对象可以是人造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只要与影视相关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影视旅游资源。

而狭义的影视旅游客体则主要指影视主题公园。

(二)我国影视旅游基地发展现状
在我国,1906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标志了我国国产电影的诞生。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影视旅游产业起步较晚。

我国影视旅游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片场拍摄,至30、40年代长春、上海影视基地出现影视旅游雏形;50年代的北京开始实施“中国好莱坞计划”;到80年代新建了大批影视拍摄基地。

1987年,在无锡太湖之滨落成的影视拍摄基地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

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影视旅游业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上百家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

我国影视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影视基地为依托、以影视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业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具有独特运营模式、完整上下游产业链的跨行业、复合型的新型产业。

在2006首届中国影视旅游产业高峰论坛上,通过对全国影视旅游基地占地规模、旅游人次、总体收入等具体指标的评比,首次评出中国十大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长影世纪城、北普陀影视城、同里影视基地、象山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焦作影视城、涿州影视城。

近年来,国内各地影视基地发展迅速,按照产业基础、地域文化和影视产业发展需要,依托首都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影视产业机构等,大致形成了北、东、南三大影视产业基地群。

北部区块以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普陀影视基地、河北涿州影视基地、宁夏镇北堡影视城等为集聚地,形成“北部影视基地群”;东部区块以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象山影视基地、海宁影视基地、江苏无锡影视基地、同里影视城、上海车墩、临港影视基地等为集聚地,形成“东部影视基地群”。

南部区块以云南影视基地包括8个影视城(大理、丽江、玉龙湾、曲靖、腾冲、元谋、陆良、石林等)、广东南海影视城、广东中山影视基地为集聚地,与香港、台湾影视制作机构形成“南部影视基地群”。

纵观国内各影视旅游基地目前的发展情况,真正形成规模效应的是“一南一北”,即横店影视城和北京怀柔/涿州影视基地。

前者以“大”——全球规模最大,能够适应从春秋到民国,多个历史时期、多种历史场景、全天候的大规模影视拍摄;“全”——产业链服务要素集聚最齐备,包括器材租赁、外景设置、后期制作、群众演员、人才培训;“游”——形成国家级5A级旅
游景区,游客人次超过千万而著称;后者以“央”——依托中影集团、中央电视台等央企和中央级传媒的品牌、投资和人脉资源,以中影集团电影数字生产基地为核心,提供大量影视制作订单;“科”——设施和服务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努力适应数字化的影视制作手段;“聚”——位于首都城市圈和京津冀城市群,与中国主要的电影生产基地形成互动。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影视城建设缺乏正确定位和重复建设过多,如很多影视城都有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等。

影视旅游项目的建设是以前期的大资金投入为保证的,并且在经营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决定了此类项目的总体布局必须做到“少而大”。

(二)注重表象,内涵挖掘不足
就目前我国很多影视旅游拍摄基地的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吸引游客的重点放在影视上,即借助影视片和影视明星的知名度来招徕游客。

但事与愿违,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一方面,剧组并不希望游客的到来影响拍摄进度,影视明星也不希望游客来探究他们的私生活;另一方面,游客千里迢迢来追星,却由于拍摄场景封锁,往往看不到心仪的明星,这种情况下“影视”与“旅游”是一对矛盾;第二种情况是将吸引游客的重点放在影视基地宏伟的建筑物上,让游客看看大房子,感受大气势,并努力引进一些演出节目充实到空荡荡的房屋内,但终因演艺节目与影视内容结合的不够紧密而未达到预期效果。

虽然影视旅游地的知名度提高了,但却缺乏美誉度而导致“影视”与“旅游”脱节。

所以单纯依靠影视剧或人造景观是不可能带动旅游的长远发展[7]。

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的影视基地,其旅游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与影视剧相互促进。

(三)产品形式单一,旅游者参与度不够
我国影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产品形式单一,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都仅仅局限于供拍摄剧组利用, 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有限。

一些影视拍摄景点只是立牌简单表明此地拍摄剧目、参演明星、导演等情况,仅限于图片展示,不能使旅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满足旅游者重现荧屏经典一幕的愿望。

旅游者还处于静态观赏,参与度不足。

(三)缺少行业指导,管理混乱
由于影视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属于新兴产物,相关部门的认识度和重视度都不够,缺乏相关的行业指导,管理上更是混乱不堪。

据无锡太湖影视城一位负责人在被采访时说,“如果要附加旅游项目,就找旅游部门;要批土地,就找国土资源部门;要搞文艺演出,就找文化部和广电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总局目前都没有明确管理影视城的职能部门,影视城面临的多头管理局面,反而造成一个管理盲区”。

(四)经营模式简单,宣传力度不够
风景区未形成统一规模经济,各个景区在拍摄完影视剧后旅游发展仍处于散、弱的状态。

电影与旅游在中国的牵手还处在只是勾勾手指的阶段,一部电影火了,随后只是“电影+影视城”的简单商业开发模式,缺乏景区的规划、整合和合理利用方案。

很多影视拍摄地要不还没有意识到电影的拉动力而错过了影视剧放映前的宣传,放映后也没注意宣传,错过了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要不就是虽然进行了,但宣传力度不够,没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

比如新兴的网络媒体、影视地图等并没有充分利用。

同时也没有制定系统的、长期的宣传计划,导致在影视界和旅游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五)影视拍摄地环境问题严峻
影视剧在拍摄时,由于拍摄地需要,大量剧组人员的进入和一些人造建筑的修建,导致影视拍摄地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环境问题。

而近年来,我国拍摄地环境问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主要包括: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垃圾污染,视觉污染。

参考文献
刘滨谊,刘琴. 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 旅游学刊,2004(3)
魏宝祥,欧阳正宇.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J].旅游学刊,200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