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六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单选题答案1.A2.C3.D4.5.B 6.A 7.A 8.C 9.B 10.D 11.A 12.D 13.A 14.B15.D16.A 17.A 18.D 19.D 20.A 21.B 22.A 23.C 24.A 25.B 26.D 27.D 28.D 29.A 30.C 31.C 32.C 33.D 34.B35.C 36.A 37.C 38.A 39.C、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ACD 2.AD 3.BD 4.ABD 5.AC 6.ABCD 7.AB 8.ABC 9.AD 10.AC 11.ACD 12.ABD 13.BD 14.CD 15.ABC 16.ACD 17.ABC 18.ABC 19.BCD 20.BCD 21.ACD 22.AD 23.ABC 24.ACD 25.AB 26.ABD 27.BD 28.ACD 29.ABC30.ABC三、填空题1、1,25-二羟基衍生物2+2、K、Ca3、萜、糖、固醇4、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转氨酶5、11-顺视黄醛6、坏戊烷多氢菲7、焦磷酸硫胺素8、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PP9、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B210、泛酸、-SH11、吡哆醇、吡哆胺、吡哆醛12、羧化、CO213、B2、PP14、叶酸、B1215、C、A、E16、B1、A17、A、D、E、K18、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E19、生育酚、a—生育酚、维生素B520、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食物、饮用水、食盐21、3-胡萝卜素、夜盲症22、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辅酶I、辅酶n四、名词解释1、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每日仅以mg 或ug 计算,但必须由食物供给。
2、维生素A、D、E、K 均不溶于水,而能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苯及氯仿等)中,故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3、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
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 B 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4、生物利用率是指一种所摄人的营养素被肠道吸收,在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
五、判断题1、X2、X 3 、V 4、V5、V 6、X 7、V 8、X 9、X 10、V11、X 12、V 13、V 1、4 V 15、V 16、V17、X 18、V 19、X20、X 21、V 22、X 23、V 24、X 25、X26、V 27、X 28、X29、X 30、X六、简答题1、答: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十分重要。
维生素根据溶解性能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 ;水溶性维生素有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 i、B2、B6、B12、烟酸、叶酸、胆碱和维生素C等。
2、答:①维生素或其前体都在天然食物中存在,但是没有一种天然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维生素。
②它们在体内不能提供热能,一般也不是机体的组成成分。
③它们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量极少,通常以毫克、有的甚至以微克计,但是绝对不可缺少。
④它们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3、答:①膳食的组成,它可影响肠道停留时间、粘度、乳化特性和pH :②维生素的形式(这些形式对吸收速度和程度、易于转化为代谢活性形式(如辅酶)的能力以及代谢功效等方面各不相同);③特定维生素与膳食组分(如蛋白质、淀粉、膳食纤维、脂肪)的相互作用,此作用会影响维生素的肠道吸收。
4、答:①膳食的组成,它可影响肠道停留时间、粘度、乳化特性和pH :②维生素的形式(这些形式对吸收速度和程度、易于转化为代谢活性形式(如辅酶)的能力以及代谢功效等方面各不相同);③特定维生素与膳食组分(如蛋白质、淀粉、膳食纤维、脂肪)的相互作用,此作用会影响维生素的肠道吸收。
5、答:目前维生素有三种命名系统,一是按发现的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如维生素A、B、C、D、E 等。
二是按其特有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命名,如抗干眼病因子、抗癞皮病因子、抗坏血酸等。
三是按其化学结构命名,如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等。
根据溶解性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和维生素K ;水溶性维生素有B 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 1、B2、B 6、B 12、烟酸、叶酸、胆碱、另有维生素C 等。
6、答:维生素B1是糖代谢中辅羧酶的重要成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碳水化合物的正常代谢。
维生素B1 是作为碳水化合物氧化过程中的一种辅酶起作用的。
如果膳食中维生素B1 摄入不足,碳水化合物代谢就会发生障碍。
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首先影响神经系统,因为神经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
同时,碳水化合物一些代谢不完全的产物,如a- 酮酸,在血液中蓄积还会导致酸碱平衡紊乱。
维生素B i摄入不足时,轻者表现为肌肉乏力、精神淡漠和食欲减退,重者会发生典型的脚气病,重病人可引起心脏功能失调、心律衰竭和精神失常。
7、答: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生成。
核黄素在体内以两种辅基形式,即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与特定蛋白质结合,形成黄素蛋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与能量生成;参与色氨酸转变为烟酸、维生素B6 转变为磷酸吡哆醛的过程;参与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提高机体对环境应激适应能力。
人类缺乏核黄素后,可导致物质代谢紊乱,表现为唇炎、口角炎、舌炎、阴囊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症状。
核黄素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6 和烟酸代谢。
由于核黄素缺乏影响铁的吸收,易出现继发缺铁性贫血。
8、答:维生素PP又名维生素B5、烟酸,或称尼克酸,即抗癞皮病维生素,是吡啶衍生物,有烟酸和烟酰胺两种物质。
烟酰胺是烟酸在体内的重要存在形式。
烟酸为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或结晶体粉末。
无臭或有微臭。
味微酸。
熔点236-237C。
溶于水,易溶于沸水、沸乙醇、碳酸钙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不溶于乙醚。
烟酰胺白色结晶粉末。
无臭,味苦。
熔点128-131 Co 易溶于水、乙醇和甘油。
维生素B5,性质很稳定,不易被酸、碱及热破坏,是各种维生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9、答:维生素C 参与组织胶原的形成,保持细胞间质的完整,维护结缔组织、骨、牙、毛细血管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促进创伤与骨折愈合。
缺乏维生素 C 发生坏血病,出现牙齿松动、骨骼变脆、毛细血管及皮下出血。
维生素C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生物氧化过程。
缺乏维生素C 会降低人体谷胱甘肽的浓度,损害人体抗氧化系统。
维生素 C 能促进机体对铁的吸引和叶酸的利用。
维生素C 是抗氧化剂,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参与肝脏解毒、阻断亚硝胺形成、增强机体应激能力的作用,可促进抗体生成和白细胞的噬菌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严重缺乏维生素C,将出现坏血病,症状是:创口、溃疡不易愈合;骨骼、牙齿等易于折断或脱落,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引起皮下、粘膜、肌肉出血等。
机体里缺Vc 时,容易疲乏,嗜眠、全身不适,体内不定部位的疼痛(肌肉、关节),易患感冒,喉炎牙齿出血,呼吸恶臭,有时皮下瘀血斑、贫血、心跳等。
10、答:缺乏维生素A 会导致夜盲症,干眼病,表皮细胞角化等。
主要食物来源是鱼类,胡萝卜等绿色蔬菜,蛋黄,牛奶等。
缺乏维生素D 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佝偻病和软骨病,主要食物来源是鱼肝油,奶油,用紫外线照射的牛奶。
缺乏维生素C 会导致坏血病牙龈出血,易疲乏,创口溃疡不易愈合等。
主要食物来源是蔬菜和水果。
缺乏维生素B1 可导致脚气病,胃肠蠕动缓慢,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主要食物来源是酵母,谷类,肝等。
11、答:维生素K 能促进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维生素K 可以加强对纤维蛋白原的凝血作用;维生素K 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使平滑肌保持应有的张力和收缩能力;维生素K 能够增强体内甲状腺内分泌活性。
一旦出现缺乏维生素K 时,造成凝血时间延长,常发生皮下、肌肉及胃肠道出血。
12、答:叶酸在体内转化为四氢叶酸的形式,在代谢中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参与核苷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尤其是为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提供甲基,所以叶酸缺乏时,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将受到抑制,如幼红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将受到抑制,细胞的分裂速度降低,核内染色质疏松,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巨红细胞性贫血病。
七、论述题1答:①食品贮藏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食品长时期贮藏不仅降低食品的感官质量,同时也降低营养价值。
在此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是一个重要方面。
②清洗与整理:清洗是水果、蔬菜加工前的预处理过程。
一般在清洗过程中维生素损失少。
但要注意防止挤压、碰撞等机械损伤。
以免引起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及酶促褐变等发生。
③烫漂及沥滤:④冷冻:冷冻食品的维生素损失通常较小,但水溶性维生素在整个冷冻期间,由于冷冻前的烫漂或肉类解冻可发生中等、有时甚至大量的维生素损失(10%〜44%)。
冷冻水果的损失则主要是维生素C转移到解冻时的渗出物中所致。
⑤脱水;⑥加热;⑦食品添加剂;⑧辐射;⑨碾磨。
2、答:食物真正的营养价值,既取决于食物原料的营养成分,还取决于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保存率。
因此,烹饪加工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
(1)最好用流水冲洗,不可在水中浸泡;(2)煮菜时要等水开后再将菜下锅,汤和菜一起进食;(3)焯菜要在水沸腾时放入,尽量减少菜在水中的时间,焯完的菜不要过量的挤去其中的水分;(4)切菜时不要过碎、过细;(5)适当加醋勾芡;(6)较新鲜蔬菜以旺火快炒。
(7)沸水焯料不需要水焯的蔬菜,尽量不焯,以减少蔬菜经过水焯后损失一部分维生素。
(8)旺火急炒各种副食原料通过旺火急炒的方法,可缩短菜肴的加热时间,降低原料中营养素的损失率。
(9)加醋忌碱蔬菜炒好即将出锅时,适当放一些醋,即可保色增味,又能保护食物原料中维生素少被破坏。
碱会造成食物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大量损失,特别是维生素B1 几乎全部损失,维生素B2 也会损失一半。
因此,烹制各种食物时,尽量不要加碱。
(10)烹调动物原料时,亦可先放醋,如“红烧鱼”、“糖醋排骨”等,先放醋可使原料中的钙被醋溶解得多一些,从而促进钙被人体的吸收。
(11)勾芡收汁勾芡收汁可使汤汁浓稠,与菜肴充分融合,既可以避免营养素(如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又可使菜肴味道可口,特别是淀粉中谷胱甘肽所含的硫氢基,它具有保护维生素C 的作用。
(12)凉拌最好新鲜蔬菜能生吃尽量生吃,不能生吃时最好采用凉拌的方法。
凉拌是菜肴制作中能较好保存营养素的方法之一,并能调制出多种口味。
此外,凉拌时加放食醋,有利于维生素C 的保存,加放植物油有利于胡萝卜素的吸收,加放葱、姜、蒜能提高维生素B i、维生素B2的利用率,并有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