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一)余光中 诗集读后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 》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
他说:“写《乡愁》,我用 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 的天真。
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
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 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 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
那时候,我是 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 今天终于要离开了。
明明知道还能 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 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 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 20 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
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 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 啊! 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 他把自己的相思、 情意寄托在邮票、 船票、 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 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 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 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 男女主人公的心里, 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 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 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 多么的让人心痛, 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 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 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 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 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 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
余先 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
1/6
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
但是, 这又让我 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
相比之下, 余先生还是幸运的, 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二)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诗集,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 他变化的轨迹基 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 早期的诗歌 论战和 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 论战中, 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 无视读者和脱 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 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80 年代后,他开始认 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 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 写了许多 动情的乡愁诗, 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 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 明显轨迹, 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 余光中是个“艺 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 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 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 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 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 的精巧灵活之作后, 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 如一缕清风 拂人心田!。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 慨豪迈的大散文, 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 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 桑感, 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 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 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 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 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 是可怕的, 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 发出了“还 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 水胜迹。
行文中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浓郁的感情。
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 的吸引着我。
走进废墟,他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还 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 滴血。
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感叹着”飞天的后人”。
余秋雨 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 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
2/6
己特别想去的地方, 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 说明我心底的山 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 长期熏染造成的。
” 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 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
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 寂寞天柱山, 风雨天一阁, 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 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
贞节牌坊令人感慨, 新加坡的坟人使人震撼, 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 边塞大漠中, 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残 简断垣中闪现着他伫立的身影……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一幕幕 历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视, 用优美的语言阐释。
——跋涉于残阳废垒中临西风古 道,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抚摸着古老民族胴体上的伤痕。
对文明的叹惋, 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汇成一种冷冽的忧患意识,这是历史的 感悟。
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遥远的灯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