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年鄱阳

千年鄱阳

千年鄱阳,青春永驻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汇集赣江,修水,鄱江,信江,抚河等水经过湖口注入长江。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时),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适合候鸟越冬,每年有近百万的候鸟在此过冬,更可喜的是,还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因此有“白鹤王国”“珍禽世界”的美誉。

因为曾有船只人员神秘失踪的事件发生,还被冠以“魔鬼三角”的称呼,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

其中彭蠡,是很古的泽薮名,《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彭泽”条载:“彭蠡泽在西”。

还有另一种说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

”形容鄱阳湖如大瓢一样。

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长期发展下,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鄱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

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风景如画,曼妙如斯。

鄱阳湖流域人杰地灵哺育出了许多杰出人士。

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老爷庙落星墩鄱阳湖乌金叉等等。

鄱阳湖还是国际重要的湿地,在长江流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功能。

鄱阳湖流域人杰地灵哺育出了许多杰出人士。

但是这么一个钟灵毓秀在中国历史上上有重要意义并享有很高的国际地位的湖泊,现在却面临着很严重的生态问题。

经过总结有以下几个问题。

1 湖区水情恶化,洪涝灾害上升鄱阳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中部,由于江西东、西、南群山环抱,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平原地势低洼,因此,构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系,其集雨面积达16022万km2。

湖区属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加上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作用,造成鄱阳湖区每年的7~9月份常常洪水泛滥,水涝频繁。

据史料记载,11~19世纪,江西省共发生洪灾69次,平均13年一次,洪灾大多数发生在鄱阳湖区。

进入20世纪初到90年代共发生洪涝灾害37 次,平均2.7年一次,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率明显增加。

尤其是近50年,湖区大小洪涝灾害几乎连年不断。

湖口水位超过高水最高水位看,1954年、1983年、1995年、1998年湖口水位分别为21.68m、21.71m、21.80m、22.58m,逞逐渐上什趋势,湖区多年平均洪灾面积达5.6万km2,有效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血吸虫病流行,治理难度加大鄱阳湖洲滩多、水淹时间不同、植物生长不一样、钉螺密度也有所差别,年平均水淹8个月以上或年平均水淹不到2个月的洲滩一般无螺,所以鄱阳湖的水位变化状况严重影响着钉螺的生存环境。

钉螺的分布位置,一般位于洲土上1m,低于常年最高水位3m左右,因此,鄱阳湖区有钉螺洲面积的94.6%分布在14~17m高程范围内,面积达59656m2。

4~10月份,由于当地居民上洲滩捕鱼虾接触疫水,血吸虫病感染机会极高,占各种感染方式的43%~49%,加上人们上洲打湖草、放牧、种植、收割芦苇等农事活动,增加了人畜感染的机会,导致血吸虫病流行。

另外,由于洪涝灾害频繁,洪涝期间,大量人畜挤在不卫生的避护处,洪水过后,泛区残渣粪便横野,状况恶化,导致灾后瘟疫流行。

血吸虫病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严重影响了湖区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

3 湖床淤泥抬高,农田涝积严重鄱阳湖汇集五河来水,五条河流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入湖淤积,使河床湖底不断抬高。

据有关质料统计,因水土流失的影响,五条河流干流的泥沙量由解放初的1000万t/a,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2400t/a,致使鄱阳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达到16042万t,通过湖口出湖总量为736.5万t,平均每年淤积867.7万t,全湖平均泥沙淤积速率约为2.6mm∕a。

由于泥沙的淤积,河床逐年抬高,田面高程相对下降,造成地下水位升高。

洪水季节,堤外江湖水位均高于坪内地面,堤内久渍,易致涝渍。

加上堤外湖水不断通过堤基再向堤内渗透补给,使堤内农田地下水位抬高,形成潜渍,湖区受渍面积达27.5万hm2左右,按每公顷减产1500kg计,则减产约2.7亿kg,给湖区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4 水产资源破坏,生物品种下降鄱阳湖由于泥沙淤积,人工围垦,使湖床淤高,湖面缩小,鱼类资源趋向衰退。

鄱阳湖围垦造成鲤、纫鱼等喜草性的产卵鱼类产卵场面积从1961年的5.2万hm2下降至1984年的2.6万hm2,减少近一半。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产品的年均捕捞量来看,20世纪50年代前期为1.91万t,后期为2.10万t;20世纪60年代前期为2.18万t,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到1.74万t,20世纪70年代前期为1.43万t,后期跌至1.36万t鱼量锐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地居民利用鄱阳湖水位变化幅度大特点,在鄱阳湖水位下降时采用“丝网捕鱼”和“斩秋湖”的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使捕捞量上升,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鱼获量达2.37万t,20世纪90年代达到4.45万t。

虽然捕捞量上升,但渔获物的群体结构出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以鲤鱼为例,在1963年的鱼获物中,0-1龄个体未予捕获,1974年0-1龄个体占15.7%、1984年0-1龄个体占62.9%,这标志着鄱阳湖渔业资源正在衰退。

与此同时,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植物种类也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

在20世纪60年代时有119种,20世纪80年代时只有101种,20多年时间减少了18种,其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灭绝。

鄱阳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未受严重污染的清水湖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目前鄱阳湖区存在洪涝灾害频繁、土壤侵蚀和淤积严重、周边面源和点源污染加剧、湿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与工业用地扩展、血吸虫病传播加剧等问题。

作为维护健康长江的重点区域,新时期鄱阳湖水利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是开发不足与保护压力加大并存,最主要的任务是加快鄱阳湖综合治理与保护,最根本的要求是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总体与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让鄱阳湖永远造福人民。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维护鄱阳湖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妥善处理好人与水、人与湖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

建立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的需水要求;建立安全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满足人们享有舒适的生存环境需求;建立高效的水管理体系,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率先在全省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

通过“四大体系”建设,确保湖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加快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加快实施康山、珠湖、黄湖和方洲斜塘等蓄滞洪区的建设;继续实施鄱阳湖第六个单项工程和五河重点河段治理。

(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鄱阳湖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新建蓄水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改善城镇供水条件;以大、中型灌区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小型灌区建设,全面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灌溉水利用系数逐步提高到0.65;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建设,着力实施大中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现有因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及近年来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功能区区划为基础,以保障饮水安全、用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维护好生态环境。

要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要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为重点,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

具体任务包括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构建生态廊道等。

通过大力加强鄱阳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

着力强化水土资源管理。

按照水质要求和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实行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河湖水质。

禁止洲滩围垦,推进退耕还滩,恢复洲滩植被。

强化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执行生态下泄水量。

重点建设水质水量监测站点,完善河湖监督监测网络,有效监测河湖水量、水质变化。

坚持以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水利灭螺方针,按照“疫区优先治水,治水结合灭螺”的原则,实施疫区河湖综合治理、灌区改造等水利灭螺措施。

采取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拦沙效益70%以上。

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充分发挥上游水库的综合调度作用。

要从流域整体角度,进一步发挥长江三峡及以上控制性水库、鄱阳湖五河水库的联合调度作用。

一是从发挥防洪作用出发,进一步加强对长江上游水库群特别是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对策的研究,开展长江三峡及以上控制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

二要探讨径流调节作用,研究水库满足中下游供水与灌溉、航运、生态要求的联合运行原则、方法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峡等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和五河水库对鄱阳湖的累积影响。

三要研究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和五河水库在鄱阳湖遭遇特大干旱、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联合调度作用,制订上游水库的应急调度方案。

努力推进水利发展改革。

充分发挥政府对水利事业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同时,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治理开发和保护鄱阳湖的积极性,拓展社会投入渠道,努力构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树立水资源有价和有偿使用的理念,建立水资源开发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补偿机制,完善水资源保护税费政策,建立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补偿机制,并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