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侨史 第五章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祖国的贡献

华侨史 第五章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祖国的贡献

第五讲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祖国的贡献一、华侨对侨居国经济的贡献(一)、对马来西亚橡胶业和锡矿业的贡献马来亚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877年开始引种到马来西亚。

19世纪90年代,华侨林文庆(“橡胶种植之父”)和陈齐贤(“橡胶艺祖”)合资开始商业性种植,取得很大成功。

1906年,陈嘉庚开始涉足橡胶种植,1925年拥有1.5万英亩橡胶园。

马来亚橡胶业的四大功臣都是华侨——黎德利、林文庆、陈齐贤、陈嘉庚;后起之秀有陈六使、李光前等。

1920年占世界橡胶总产量的50%。

是马来亚出口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在输出总额中占50%左右。

橡胶业的发展,促进了马来亚社会经济的繁荣。

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但英国人染指后,对华侨橡胶业实施吞并,华侨在橡胶业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锡矿业。

19世纪初,华侨开始开发马来亚锡矿,经过长期艰苦的采掘,形成了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等主要矿区。

(二)、农业与传播农业技术新加坡在开发前是荒岛,华侨进入后变成新兴城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一带,经过华侨开垦,经济日益繁荣;菲律宾华侨开辟荒野,种植稻米、蓝靛、椰子、烟草;华侨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的沼泽地变为良田,等等。

最值得记述的是黄乃裳开发马来亚的诗巫和华工开发加州西部。

诗巫改名为“新福州”,今天成了马来西亚第三省的首府。

美国加州西北部原是大片涝洼地,但土质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19世纪50年代起,华工受雇于白人农场主,华工用修筑堤堰的办法建成一块块平地,再在新开垦的土地播种,这个工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到1877年底,华工已开垦500多万英亩土地,适合种小麦、水果和蔬菜。

土地价格因此从开垦前每英亩1—3美元猛增到每英亩100—200美元。

加州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萨克拉门托和圣华金河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农场,被称为“北美的面包篮”。

东南亚原有的作物品种单一,生产技术落后。

华侨南来后,逐渐将中国较为先进的水稻耕作技术传给土著人,使这里的水稻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华侨多以经营种植蔬菜、出售水果为业。

由华侨引进到东南亚的水果:李、梨、柚、荔枝、龙眼、肉桂、柑桔、枇杷等;蔬菜:白菜、韭菜、芹菜、肉豆、芥菜、菜豆等。

华侨还将甘蔗、茶叶等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技术传播到东南亚。

19世纪时,华侨进入烟草和橡胶种植领域,取得很大成功。

此外,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耙、水车、水磨等介绍到东南亚,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

在美洲,华侨“教会了他们主人怎样耕种,收获果园和花园里的果实”。

19世纪70—80年代,加州华侨所产的花生被誉为“最好吃的花生”。

1891—1892年间,华侨在奥兰治县种植芹菜出售,最先使其成为赢利商品。

80年代,华侨刘金缵先后在马萨诸塞州和佛罗里达州采用人工传授花粉的方法改良果树品种,包括草莓、无核葡萄、桃子、西红柿、香柚、杨梅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橙子。

他的果树栽培技术在美国各地推广,1911年荣获美国农业发展部颁发的威尔特奖,被誉为“植物魔术师”。

华工还带去新的耕作方法及多种作物的杂交育种法,如,华侨桂琼斯在20世纪培育了新的稻米育种法。

(三)、美国、加拿大铁路建设中的贡献1862年,美国国会立法决定修筑横贯美国大陆中部的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

铁路有两部分组成,东部为联合太平洋铁路,西部为中央太平洋铁路。

东部689英里,地势平坦;西部1800英里,地势复杂,有崇山峻岭、沙漠等恶劣地段,主要由华工修筑。

在“合恩角”和塞拉山脉地段,华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亡率达10%。

该铁路原计划14年建成,华工只用了7年,这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是一大奇迹。

当时,华工月工资最高才35美元,食宿自理,而白人月工资有45元,资方要负责食宿,相当于60多美元。

美国铁路老板因此赚到了6300多万美元利润。

1869年5月10日,东、西两线接轨,铁路大动脉宣告完工。

这条铁路建成后,促进了美国东西部的运输,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64年,内华达州建州100周年,将10月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致敬日,一些地方也建碑表彰华工功绩。

美国华工还在南太平洋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建设中作出贡献。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878年决定修筑,东起蒙特里尔,西至温哥华,全长3800余公里,是加拿大第一条大陆铁路。

在最艰巨和危险地段工作的是华工,一部分来自美国的筑路工人,一部分来自香港,但工资只有白人的60%。

1885年,铁路全部完工,华工随即失业。

(四)开发南非金矿二、华侨对侨居国社会的贡献(一)、古巴独立战争中的华侨1868年10月10日,古巴东部爆发了反西班牙统治的武装起义,从此开始了古巴历史上的第一次解放战争。

最早参加起义的是曼萨尼略的华工,卡马圭城、拉斯维利亚省、马坦萨斯省的华工也先后加入起义队伍,涌现出黄迪斯、坦克雷多、安东尼奥·莫雷罗、何塞宽、王森、谢安、兰傅金、何塞布等有名的华籍官兵。

1895年2月24日,古巴第二次解放战争在奥连特省爆发,在何塞·马蒂领导下,华侨官兵英勇善战。

一些华侨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粮食、药品、衣服等)支援解放军,为古巴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华侨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美军攻占马尼拉,并建立美国军政府。

菲律宾革命领导人埃米里奥·阿吉纳多宣布成立菲律宾共和国,并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英勇斗争。

在“反西抗美”战争期间,华侨与菲律宾人民同甘共苦,有的组成“华侨义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菲律宾革命战争。

著名的有华侨将军刘亨赙,从步兵中尉一直晋升到准将,并先后为革命政府募集几十万比索的资金;华侨罗曼·王彬(1847—1912)曾以大量钱、财、物支持革命,并一度入狱。

1915年,马尼拉市议会通过决议,将沙克里斯蒂亚街改为王彬街。

(三)、华侨与十月革命1918—1922年俄国国内战争年代,共有几十个中国志愿人员支队,他们主要来自东北、山东、河北和浙江农村。

在远东,有一支600多人的中俄混合游击队,中国人占3/4,主要打击日军和白匪。

1918年8月,以共产党员包吉山为队长的中国赤卫支队,参加了北高加索的革命斗争,立下了战功。

1919年初,整编为中国营,约有500名战士,在以后的突围战中屡立战功。

(三)、华侨与反法西斯战争东南亚华侨直接组织游击队,在侨居地进行抵抗,配合盟军作战;美洲华侨纷纷参加盟国军队,在欧亚大陆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欧洲华侨海员和工人则参加反纳粹斗争。

无数华侨为捍卫人类的和平和正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 东南亚:(1)马来亚和新加坡:日军在1941年12月和1942年1月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

华侨纷纷组织起来,协助英军作战。

在陈嘉庚主持下,1941年12月30日成立了星洲华侨抗战动员总会,下设总务部、保卫部、劳工服务部、民兵武装部和宣传股。

民兵武装部组织了星华义勇队,一周内有3000多人报名,后发展到1万人。

在英军撤退后,进行了新加坡保卫战。

(2)菲律宾:1942年5月,菲律宾全境沦陷。

菲律宾人民抗日军于1943年3月29日成立,有许多华侨加入。

华侨在各地建立抗日武装,主要有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也称48支队),他们组织游击队员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学习新四军、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成立菲律宾最大的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

华支成立初,只有一支短枪、两杖手榴弹和一支枪托被烧坏的步枪。

3个月后,由成立初的52人发展到全副武装的78人。

1943年1月,在阿拉悦山脚下,华支一个排伏击日100多人,打死日军30多人。

1943年3月,华支与5000多日军周旋4天,最后成功突围,无一损伤。

1945年1月31日,“华支”成员攻入内湖省罗斯万口牛示社集中营,成功解救被囚美国侨民2100多名。

2月3日,“华支”首先攻入马尼拉市区。

一位美国军官“如果没有华侨游击队的配合,美军就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占领马尼拉,而且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3)印度尼西亚:日占期间,印尼华侨也积极开展地下抵抗斗争。

在爪哇地区,最大的抗日组织是“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苏门答腊的华侨青年在1942年5月组织了“华侨抗日协会”,11月和其他团体联合组成“苏岛反法西斯总同盟”。

2美洲(1)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美国华侨应征入伍,美国官方统计,仅陆军中有华侨1.3万人,华人服役占当时华侨男性总数1/5以上。

美国空军第14地勤大队士兵几乎全是华侨。

不少华侨参加了民防义勇军组织,妇女也参加战时各项救助工作。

还认购公债和捐款。

(2)加拿大:华侨有500人入伍,认购“胜利公债”1000万元,平均每人220元,维多利亚市的华侨平均每人认购近500元。

3欧洲法国:华侨400多人主动为法国战时服务;德国200多华侨海员拒绝为德国工作,很多华侨离德返国。

1940年,德国占领欧洲大陆后,华侨抗日救国活动转入地下。

诺曼底登陆战中,华侨牺牲者约600—700人,占从军总数5%以上。

联军攻入罗马,最先驾车入城者是华侨。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哪里,哪里的华侨就拿起武器,协同当地人民一同抗击敌人,浴血保卫自己的第二故乡。

三、侨对祖国的贡献(一)、与辛亥革命(1)参与组织: 1894年11月24日,兴中会有20多名华侨参加(商人、农场主、店员、教师、翻译、工人、厨师、裁缝等)。

该会成立后,广州、横滨、台湾、河内、旧金山、南非等地成立分会。

据统计,同盟会成立前,兴中会300多会员中,华侨占219人。

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在国外的组织纷纷建立(越南西贡、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马六甲、沙捞越等地)。

1908年在新加坡建立南洋支部,后移到槟榔屿。

1910年在旧金山成立美洲支部,有15个分会;在欧洲、澳洲、非洲也有相应组织。

各地同盟会在宣传革命、准备武装起义和筹集革命经费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参与革命宣传:革命派在海外的报纸主要有《民报》、檀香山《自由新报》(1908,卢信)、旧金山《美洲少年周报》(李是男、温雄飞等,后改为《少年中国晨报》)、加拿大《大汉日报》(冯自由)、新加坡《图南日报》、槟榔屿《光华日报》、曼谷《暹华日报》、仰光《觉民日报》、爪哇《前锋报》等,都是华侨倡办。

另外还创办许多书报社,宣传革命,联络侨胞。

(3)经济上支持革命: 1894—1912年分四个时期:A 1894—1905年,檀香山华侨首先作出贡献,华侨捐助款数总共3.2万港元。

B 1905—1908年河口起义,南洋华侨贡献最大,华侨捐款数量比第一阶段大为增加。

1907年孙中山在西贡的一次演讲就筹集了3.5万元。

C 1908—1911年黄花岗起义,为筹划黄花岗起义,各地华侨共募捐18.7万。

D 黄花岗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各地华侨掀起捐款热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