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充满着希望和挑战,新课程的改革把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了一个新时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决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教师的关注,从关注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转变到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关注教师的教学效能。
这些关注实际上是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期待,“振兴中华,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之魂。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有人形象地把教师比喻为“托着太阳升起的人”,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特点。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师德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还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一、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美德,教师对教育工作应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把自己毕生精力贡献给人民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的是人民教师对它的忠诚,这种忠诚,是全心全意、矢志不移,毕其一生的。
只有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保卫者而勤勤恳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教师,才是最可尊敬的。
以献身教育为重,以献身教育为荣,以献身教育为乐,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应当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操。
当我们选择了这一职业,只有做到不计名利、乐于献身,才能有所作为。
在认识上我们应尊重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热爱自身的本职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尽心尽责,乐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
只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
北京市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的话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他说过:“我一见到学生,一到课堂,就来神了;我想学校,想学生,不能离开他们去休息。
”这么一种多么值得叫人崇敬的爱岗敬业精神,正因为这一点,霍老师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建设培育了一代代人才。
新时期人民教师师德楷模郑琦老师从教43年来,辛勤耕耘在让一方青少年茁壮成长的花圃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把终身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红领巾事业”的誓言,赢得了当地学生、家长和当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他身上“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为了教育”的信念,正是一种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的典范。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诲人不倦。
可以说,热爱学生,是诲人不倦的前提;诲人不倦,是热爱学生的必然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教师高尚道德的自我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热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真诚地喜爱学生所特有的纯洁、真诚、直爽和好奇,喜爱学生渴望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新鲜事物的愿望;热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已全部心血灌注到学生身上,既像慈母一样精心培育一代新人,又如严父一般严格要求自己的培养对象。
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诲人不倦,也就是对学生不倦的教诲,这可算得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因为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特点。
所谓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在教给学生以知识方法,教给学生以道德时,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有足够的耐心,既要有坚韧的毅力,又要有得当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启迪学生的智慧,造就出优秀的人才。
师爱的基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尊重学生人格是师爱的基本要求,也是获得学生的爱的基本途径,也是转变后进生的法宝。
师爱具体表现在:(1)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做事要“以己度人”、“将心比心”。
便是真实写照。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但独立意识、反抗意识却很强,稍有不顺心的事,往往通过爆发的形式或者弥散的形式表现出来。
(3)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只要是有争议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暂缓发表意见,而让学生自己说话,让他们讨论。
学生敢于问和善于问的前提是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师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修成正果”。
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把“以身作则”当做无声之教。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
但还不止如此。
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方面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 这充分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
在学校,是学生的表率。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
在家庭,是家庭成员的模范。
对父母而言,他或她是好儿子或好女儿;对子女而言,他或她是好父亲或好母亲;对兄弟姐妹而言,他或她都是可亲可敬的人。
在社会,是优秀的公民,是人群中的先进者,遵纪守法,维护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著名教育家和文学家叶圣陶说过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他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我们认为教师的作用,也就充分体现在这一点上。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学校时就与学生共同劳动,一起学习。
凡是他要求别人做的,他自己也先做到这一点,故此,他得到学生的崇敬与信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怎样“为人师表”呢?我认为“在言语上,应当讲文明,力求达到文雅而幽默的高度。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多下功夫,不光要使学生会,更重要是引导学生会学。
在仪表上,应当服饰补素、整洁、大方。
在待人接物上,应当热情诚恳,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在工作态度和作风上,应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开拓创新。
在品格和情操上,应当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是非分明,公正守法,开朗坚毅。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
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宣传者,但必须同时是精神文明的实践者。
只有用“道德”来影响“道德”,以“情操”来感染“情操”,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常会发生这样的事:老师捡起一张废纸,周围便有不少向地面搜寻的目光;升旗时,老师站得端端正正,学生也会规规矩矩;老师的板书漂漂亮亮,学生的作业本也会清清楚楚……可见,我们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创造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学而不厌,严谨治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可见,教师有必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如果教师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一池水”甚至是“一溪水”。
这就要求我们人民教师一定要继续不断地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获取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能力,不断完善自身。
更何况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即使你的业务基“严谨治学”与“学而不厌”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的“学而不厌”是为了“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说态度认真,教学科学,知识无误。
高层次的严谨治学,应该是一丝不苟,无懈可击的。
要学而不厌,严谨治学,就应该从三方面去努力。
(1)作为教师就必须天天学习,不断提高,达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的境界。
(2)作为教师就必须专攻博取,精益求精。
(3)作为教师还必须要学习多学科基础知识。
当代科学发展的形势表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边缘学科发展迅速。
因此,我们教师要文理渗透,互相沟通,教学才能左右逢源。
还要研究教学艺术,掌握教育规律,因为一个教师仅仅掌握知识,而没有掌握传授知识的技巧,是不可能把学生教好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以便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以自己独创性的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人。
五、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面对教育的发展和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讲的师德,就是要调整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调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上所讨论的主要是这个方面;二是要调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教师与其他职工之间以及教师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也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方面。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有如下要求:(1)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要有共同的事业心,从把学生教好这一根本目的出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2)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做到“文人相亲”;(3)新老教师之间要互敬互爱,青年教师应主动向老年教师求教,学习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老年教师要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并注意学习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4)教师应服从领导,领导也应尊重、信任和体贴教师;(5)作行政工作和后勤工作的同志,也应多从教师劳动特点出发,尽可地给教师以照顾,教师应自觉地看到行政工作、后勤工作对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6)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其他职工、教师和领导之间有了矛盾,应当开诚布公,交心谈心,求同存异,达到彼此谅解和相互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