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
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
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
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
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
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
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
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
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
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
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
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
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
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
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
的精神境界。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
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
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
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知和行是统一的。
一个教师如果缺
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清,不知道哪
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符合,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违背,是不可
能形成正确师德观念的。
而学习了师德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他具备
了某种道德品质,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说得
冠冕堂皇也只能是徒有其名,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行只是一句空话。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
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的师德观
念不是自发产生的。
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
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
常识、基本原理,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
是丑,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
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当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等,
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为师德修养提供科学的
理论指导。
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从而不断激发
出道德情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
基础。
实践证明,教师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越正确、越全面、越
深刻,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的自觉性才会越强。
同时教师
又要努力去实践道德理论,有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夸美纽斯说:“道德的实现是由行动,而不是由文字。
”张载也曾指出:“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
”这就是说道德知识必须付之于实际
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事实上,教师的道德风貌、道德水平的
高低主要是由他们的行为和事业表现出来的。
因此,每一教师在
师德修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行,自觉培养道德行为
习惯,真正成为道德的高尚者。
总之,只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
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
它是意
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
所谓效果,就
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
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
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
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
也就谈不到什么效果。
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
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
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
动机作为主观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
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
效果
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和效果的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社会、对职业、
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来自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作为教师
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担负着向下一
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职责;自身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影响别人的素质……当教师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
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
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
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
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
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 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
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