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科学》大纲中明确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第一目标。
那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就成为现阶段科学教师的主要任务。
经过几年来科学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现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和
实践。
一、重视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验证理论,学到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条件,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积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让手、眼、口、脑协调运作,研究实验材料。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实践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
掌握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如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各种具体的事物,各种实验的现象,指导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如何在观察中把握重点,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如何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让他们明白如何在观察中思索、讨论等,如何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
如在三年级科学课《认识水》的一课中,学生平时对水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很少有学生能够系统地说出水的性质,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水,经过学生对平时
熟知事物的观察,进一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使其学会观察方法,从而明白观察周围事物时,我们的眼、鼻、口、耳等感官所起到的作用。
在思考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比较、概括归纳、综合、分析等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要先通过自身的思索再讨论发言,先经过认真的分析再实际操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实验操作方面,要引导和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逐步学会怎样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要会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分组实验操作方法。
小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科学探究的最好时期,如果在小学三年级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的基本方法,那么到四、五、六年级时,学生学习《科学》课就会很轻松,教师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在上三年级课时,宁可在课上多花一些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要为了赶课时放任学生。
2.从实践的操作过程看,学生从中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问题——通过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对猜想和假设做实验验证——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学生的“学”为重点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上的培养,要引导他们面对具体的材料使用具体的认识方法。
例如,采用实验的方法,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该如何设计实验。
如何在实验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内容。
面对复杂的实验过程,如何进行筛选和整理,如何总结出实验规律等。
这是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科学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获得信息,而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经验和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相应能力,就可以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生性活泼,好动,具有很大的好奇心。
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通常被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的这一身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具体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教学《浮与沉》一课,上课时。
我先要求学生动手实践验证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把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而且要求“尽可能想最多的方法”。
这样,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创设探究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
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浓厚。
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
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
3.注入探究活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善于思考、发现、创新。
例如在教学《小磁针》一课时,教学顺序应该是认识磁铁、了解磁铁哪部分磁力强,认识磁铁的两极。
当学生在认识磁铁这一环节时,就有一部分学生发现当两块磁铁的任意两极互相接近时,就会出现排斥或吸引的现象,而这一环节是后面教学应该完成的。
这时候就要教师灵活运用,引导和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充满在喜悦中,学习活力也会加强。
我在教学中会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创新火花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
另外。
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
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
对此,我首先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四、将课堂进行延伸拓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然而科学是无限发展和进步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将课堂延伸,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自己去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此。
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
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内容。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培养小学生严谨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