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的宗旨
博罗县横河中心小学卢建林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应该要知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说口头说说就可以的。

我们必须付诸于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同时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关键字:科学素养探究好奇心求知欲
正文:
科学这门课程,在新课程标准里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就是让学生知道前人所探究过的科学知识,让他们知道科学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

从知道怎么回事到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回事,从这回事研究到另一回事,从小实验看大事物,从小发现发现大原理,在不断的研究与发现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对缤纷世界充满兴趣、好奇,让他们更积极去探究这个花花世界的神奇色彩。

那我们应该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让学生拥有科学的素养,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一下几点: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回答奇趣的科学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知道在我们之前有人发现过、实验过此种现象就可以解脱
了。

随着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随着科技创新的形势要求,单纯的认识现象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代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

学生应该需要获得的是一种探索,一种自我探索的能力,这样他们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一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是浮”,在上课前我不加提示,只叫学生把书本盖上,摆在面前的两个透明的玻璃水杯中分别有两个大小相差无几的马铃薯,而其区别在于一个马铃薯是沉在水下,一个上浮在水中的。

首先让同学们观察现象,当学生发现现象不一样之后,我会马上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吗?这时候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让他们拿玻璃杯去装水,放马铃薯;可是再怎么放也实现不了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效果,或许有同学会考虑老师的马铃薯会不会是空心的、、、、、、为了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把马铃薯拿出来给学生看看、、、、、、
在其他一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的引导:既然马铃薯没有问题,那还有什么原因可以让他们效果不一样了?在整个现象出现的物体只有玻璃杯、水、马铃薯;马铃薯没有问题,那么会不会是玻璃杯有问题了?通过交换器皿发现玻璃杯依然不是问题。

好了,到水了!让学生认真观察水,颜色都透明,量也是一样。

左看右看还是看不出来,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了?尝一下?或者可以用火烧?最后我们选择用火烧,分别取一滴水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这个时候终于发现了不同的地方,原来一个杯子放了盐!
真相大白之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实现,心理也得到了满足感,
对自己的自我肯定意识也在得到强化,从而他们对自己科学知识的探究会更加感兴趣。

这样的话学生对于科学就有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而对于接下来的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利用好科学只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对我们生活的作用,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觉得科学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在他们身边的。

六年级有一节课是这样的“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首先在课前准备几个废弃的塑料瓶、可乐罐等、、、、、、开始就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有这样的瓶子、罐子的话会怎样处理了?肯定的回来有几点:丢掉,文明回到丢到可回收的垃圾桶,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肯定会说收集起来卖掉、也会有同学想到要重新利用。

好了,抓住这点,那么我们现在来想想这个瓶罐都可以做成什么了?经过同学们的加工,原来并不起眼的瓶罐都成了一个个标有美丽图案的笔筒、小玩具车、、、、、、还有同学做成了花瓶了、、、、、、接下来我就要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在我们自己的家中可以利用的物品,并说说都可以做些什么?这时候,同学们的大脑又会开发起来了,争先恐后地要表现自己的小点子,一番“争斗”后,各式各样的点子集中在一起了。

同学们互相参考,既可以施展自己的小聪明又可以得到更多的点子,课堂气氛从他们的内心的激情中变得更加谨然有序,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学习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并且最后可以创造的能力,他们需要用他们自己能力让世界更加的美好。

对于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有这样的权利去得到他们原有的能力!我们应该在
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获取这种能力,去获取这种学习科学的素养,去探究那个属于他们未来的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