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
仁者爱人6
一个冷知识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 素纱褝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通身重量仅49克。现代人借助现 代科技仿制,无论怎么都达不到 这个水平。
后来弄清楚了,现代养的是四眠 蚕,西汉时期养的是三眠蚕。三 眠蚕 “三俯三起”,即经历三次 休眠与蜕皮。三眠蚕自蚕子发蚁 后三眠三起,大约经历二十一二
仁者爱人5
背诵
思考: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表现出来的境 界有什么高低差异?
仁者爱人5
子路追求仁,但境界不高,没有离开车马衣裘 这些物质的东西;颜回不违仁,看到了问题所 在,追求内在修养,高于子路,只是主动性似 乎不够。孔子安于仁,不言而行,浑然天成, 超出了物与我的界线,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子 路近乎“忠”,颜子近乎“恕”,孔子纯然是 “仁”。
温故知新
“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 的外在表现。仁是礼指导下 的仁,礼是以仁为基础的礼。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 “仁”具有实践性。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孝悌是“仁”的根本。
பைடு நூலகம்
方法指导
我们在学习《论语》中,不要企图通过一 两条语录就把握概念,而要掌握重点,综 合所学,反复揣摩。在答题中既要联系课 内学过的知识,也要结合题中材料给出的 特定语境和含义。
【课文解读】一
本题意在对孔子的仁有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
能为公子纠死难,却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 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 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 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 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 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 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 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 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仁者爱人
YMF2020.2
1.本课作业:熟读《仁者爱人》全文、背 诵相关章节、完成大本小本。背诵以课本 或最近上传的扫描版为准。
2. 课后拓展阅读:《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12.22)
有人统计,《论语》全文共11705个字,其中 “仁”字出现有109次, 密度大,频率高。
克己复礼为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就是天、地、人 的运行法则。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礼仪,也包 括了天地的法则。“礼”包含了天地的法则, 那么遵守天地的法则也符合“克己复礼”,也 是“仁”。
通观以上章节,仁者爱人,孔子对奴隶仁,对 居丧者、疾病者、贵族、盲人、年轻人仁,对 所有人都怀有仁爱之心,而且也施及自然万物。
仁者爱人10
1.满足生活所需,索取而不过度。 “不涸泽 而渔,不焚林而猎。” “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 反映出人敬畏自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是一种古老而历久弥新的 生态观。人类因为自己的贪欲而破坏自然,是 自毁长城。 2.这里表现出来的是更宽广的“仁”和“礼”, 自然法则也是“礼”的一个部分。
方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作“讥评别 人”。 《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 平实著称。
仁者爱人4
子贡问仁,却远远超出了仁,博施广济是连圣 人都会觉得困难的,哪里是仁者所能做到的呢? 孔子的回答有两个层次,一是指出博施广济是 圣人的作为,二是提出了仁的内涵和追求仁的 方法(“近取譬”)。好高骛远、舍近求远, 这不是追求仁的方法。追求仁,应该踏踏实实 从近处、从自身做起。
仁者爱人11
思考【课文解读】一
【课文解读】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市租),官事不摄(兼职),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 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diàn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
【翻译】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得很啊!”有人 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回答说:“管仲收取 了大量的市租,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哪里能说节 俭呢?”“那么他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 在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他也立了一个塞门。国 君设宴款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 他也有这样的设备。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 得礼节呢?”(杨伯峻《论语译注》)
这位孔圣人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 政讲仁德,做人讲仁人。在《论语》中,他以 自己的言行向人们昭示,“仁者爱人”是做人 的基本准则,是人间正道。那么什么是“仁”?
仁 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
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说文解字》:“仁,亲也。 从人从二。”“仁”的意思 是“亲爱”“仁爱”。“仁” 是一个会意字,由“人”和 “二”构成,宋代徐铉在注 释《说文解字》的时候说: “仁者兼爱,故从二。”所 以“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互 相亲爱。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 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仁。”(14.16)
【翻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 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活着。” 接着又说:“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吧?” 孔子道:“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会盟, 不借助武力,都是由于管仲的力量。这就 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仁
“仁”字古已有之,用在对某种品德的赞美,大 致相当于现在的“高尚”,但内涵并不具体。
孔子赋予了“仁”新鲜的意蕴,把“仁”上升为 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成为了 孔子思想的核心。但《论语》中 “仁”也没有准 确的定义,含义丰富而有些模糊。有时说仁是 “爱人”,有时说“克己复礼为仁”,有时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 情境不同,也有因材施教的因素。
仁者无敌,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
下一心,众志成城,就会无敌于天下。
曾子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衣钵传人。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
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 鲤之遗孤)孔伋(子思)托付于曾参。孔伋师从曾 参,后又传业给孟子。所以曾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除了孔子,有子(有若)、曾子、冉子(冉有)、 闵子(闵子骞)亦称子。有子代孔子,但时间不长。 冉子、闵子早逝。故曾子很可能就是孔子身后的儒 家掌门。 课后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读古人书,要知人论世,方能不惑。不了 解孔门弟子的个性,就无法明白孔子是怎么因材施 教的。
后面的六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在日常生 活中表现出的“仁”,以及孔子对“仁” 的变通认知。
仁者爱人6
思考: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读古书,要知人论世。必须了解人和时代,才 能弄清楚真正的含义。 西周铭文中记载着一个契约,五个奴隶与匹马 束丝进行交换。五个奴隶,也就值一匹马和一 束丝。再回到文中,马厩里养马的人、后来救 火的人,都是奴隶,而奴隶显然不如马珍贵。 孔子问人而不问马,显示了他的仁爱之心。用 我们现在的话讲,也可称为人道主义精神。
仁者爱人8
完成【课文解读】三。 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0) 只要你想要“仁”,你就能做到“仁”,仁爱就在一举 手一投足之间。 2.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教育弟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令人敬仰的。
【课文解读】三
此题意在体会和学习《论语》的写作手法。 “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
文化背景,可能会永远搞不清楚一些事情。
仁者爱人7
丧事饱食,从心理角度讲,无恻隐之心(“恻隐之 心,仁之端也”),无同情心同理心。从礼仪角度 讲,不合礼制。丧事不饱,内有恻隐仁爱,外有礼 仪规矩,礼形于外,仁存于内。同样的,“子于是 日哭,则不歌。”(7.10)《礼记》:“君子哀乐 不同日。”这些都是孔子真性情、仁爱心的体现。
合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大爱无疆”,“众志成城”,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 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5)
读书要多比较,我们来对比一下前文。在第四 章中,孔子说圣人是什么样的?“博施于民而 能济众”。现在孔子希望什么?“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两者很接近吧?孔 子已经接近圣人的境界了。
仁者爱人5
到这儿一共五章。通过这五章,我们了解 了“仁”是我们在德行上的奋斗目标, “仁”的主要内涵是“忠恕”。
仁者爱人3
子贡把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 的思想表达得更为准确,更为具体,可见他对 推己及人的恕道的把握很好。可是孔子说: “非尔所及也。”有两种解释,一指仁之大道, 不是子贡所能达到的;二指子贡喜欢“方人”, 喜欢跟人作比较,喜欢臧否人物,品评是非, 所以无法达到“恕”。
子贡方人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 不暇。”(14.29)
五服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服制按服丧期 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丧服,服期三年。 齐衰:次于斩衰。具体服制及穿着时间视与死
者关系亲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 五月、三月。 大功:服期为九个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小功:服期五月。 缌麻(缌音思):服期三月。
仁者爱人1
背诵
思考:在“孝悌”等概念中,“仁”处于什么地位?有 什么先后层次? 1.孔子认为,年轻人应该注重德行。德行方面,孔子从 六个方面去告诫学生:孝、悌、谨、信、爱、仁。其中 “孝悌”是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仁” 则是奋斗目标。“行”说明了上述德行的实践性。 2.孔子认为,应该先学会做人,再去学习文化经典。做 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为先,修业为后。 3.这番话体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也突显了 “仁” 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