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
一、简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中国最早实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
1977年,风沙紧逼北京城,京津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到了首都的国际形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国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规划建设期限是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实施。
1986年,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为京津阻挡风沙、涵养水源,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单独立项,启动实施,建设起止期限为1986---2000年(属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第二、三期工程)。
唐山市作为环京、津地区,开始列入三北工程区实施范围。
2001年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任务结束,2002年唐山市列入三北防护林四期(2001--2010)工程任务区。
2002---2008年间,造林投资方式开始实行国债造林,工程任务指标减少,国家单位投资标准开始提高,由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10元/亩造林投入提高到100元/亩,封山育林投资由5元/亩提高到35元/亩,同时在国家投资基础上要求地方进行资金配套,虽无正式
文件进行配套比例规定,但从历年下达资金投资计划表中,看出地方配套比例要求为20%,同时工程管理费用由“首绿”期间的上级拨付转为从地方配套资金中解决,但仍未规定工程管理费占工程投入的比例或金额。
2009年,三北防护林造林投资再次提高标准,其中人工造林为200元/亩、人造灌木12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
2010年,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300元/亩。
2012年,三北防护林进入五期建设阶段。
二、四期工程呈现特点
整个三北四期建设期间,唐山市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呈现出几个特点:
1、非公有制造林逐渐成为林业建设主力军
由于河北省完成了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土地承包时间延长到了30年,承包期的延长使农民的土地使用、经营权限得到放活,伴随着林业上“三权”政策的落实(即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宣传,“发展绿色银行”口号开始兴起,农民、大户、企业集团纷纷承包荒山、荒地,投入造林,百亩、千亩、万亩工程纷纷涌现,造林质量显著提高
2、政府重视,组织领导力度加大。
2003--2005年,唐山市开展了文明生态村镇建设,重点任务是“三化”,其中的绿化是整个建设的重头戏;2004年全省组织了京秦林业带建设,唐山市的高速公路、国道绿化初见成效;2008--2014年,唐山市先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唐山市绿化攻坚行动、唐山市绿化持续攻坚行动、唐山市绿色家园建设等地方性大型林业生态建设活动,建设范围涵盖城市、乡村、工矿企业、山地、平原、沿海各个领
域,所有项目由市、县书记亲自指挥,市长、县长主抓,市、县副职分工负责,职权分明,同时制订奖补政策,发展林业生产,市、县财政投资十几亿元,吸引、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使唐山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助推了我市林业的顺利发展。
3、创新机制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政府促动、工程推动、大户带动”的运行机制,是2008年以来唐山市绿化建设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2008-2009年,唐山市绿化攻坚行动,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全市境内乡以上道路两侧的农民土地合理流转或反租倒包,全部绿化工程实施招投标,制订绿化工程技术标准,严格验收程序,一改国家零星补贴造林的方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林,有规划、有设计、明确工程管理办法及验收程序,保障资金足额到位,一年时间,唐山大地绿龙踊动,仅通道绿化面积近30万亩;2009--2014年的绿化持续攻坚行动,荒山又成为绿化造林的主战场,一部分由政府通过招投标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工程造林,一部分通过实施奖补调动社会资金进入,大工程整地、引水上山工程使石灰岩山地少土缺水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得以破解,唐山市几十年绿化不见成效的荒山迅速披绿,荒山绿化以每年十余万亩的速度推进,2009--2010年实施绿化的荒山,而今苗木超过山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不毛之地变绿洲,示范作用消除了人们对荒山绿化投资的畏惧心理,承包荒山营建生态山庄、采摘园、野生散养牧场成为众多民营资本大鳄投资的心仪项目。
4、造林绿化日趋理性、科学
总结以往,三北二期、三期工程,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许多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占据主导地位,造林被动、盲目,机械地执行,许多地区只管造,不管活,有造林面积,少成活统计;四期工程期间,国家政策越发放开,市场理念渐入人心,并逐渐成为正统,随着土地的二轮延包,国家政策的引导,造林绿化成为民众投资获益的一种方式,推动绿化的进程,并随着逐年的发展,日趋理性、科学化。
到了五期建设,绿化的目标更加明确、重视规划、重视科学、重视市场。
如迁安市的“绿道规划”,是全县一盘棋在谋划,作为全县的一项拉动经济、促进民生发展的产业在运作、进行,从政府到民众目标明确、聚力而行。
一改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战,目光短视,得利就走的局面。
乐亭的桃花节、迁西的栗花节、各地蜂拥而起的生态产业园,显示出造林不再盲目,有目的、有目标,是一种理性化的行为,绿化新理念、绿化新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计划下达时间较晚,造成造林工作一年压后一年。
2、造林投资严重不足,滞约五期建设发展。
当前市场理念深入人心,容易绿化、产出比较高的地方早已被绿化;一些投资见效慢、产出低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只能依靠政府买绿,但国家微薄的投入,实在难以调动人们向这些地方转移视线,造成一些地方荒山难改秃面貌,生态公益林管护不到位,五期建设进展艰难。
3、没有相关工作经费。
三北防护林建设外业、内业任务都相当繁重,但从国家到省都没有明确管理费用,一些文件只提出由地方配套资金中列取,但很难执行。
原因:一是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财政很难拿出配套资金;
二是财政有条件的地区,由于上级文件中没有规定管理经费金额或支付比例,无据难以放给。
4、林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
林业生产外业任务很重,没有交通工具难以满足生产建设所需;一些地方的内业还是手绘笔描,外业拉线测量,影响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5、多数地方林业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现有技术人员知识陈旧,欠缺培训,一些造林技术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6、工程建设区有大面积的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分急需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