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2018届十一月联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康叔封于卫,周公特地关照他,周人有“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若殷人“乃湎于酒,勿庸杀之”。
由此可知,西周初年A.政治制度建设缺乏统一性B.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森严C.实行严格的民族分化政策D.治国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2.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3.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
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
这反映出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4.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宋代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5.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
这一变化源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C.对外贸易的繁荣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6.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7.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
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
这一变化说明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8.下表(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单位:两)。
据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A.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B.面粉业和纺织业地位突出C.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D.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9.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0.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认定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11.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山东近年电话建设,颇有进步,而济南为电话线网之集中点。
但有商办、省办、部办三种。
商办者,成立最早,通话范围在济南市区,省办、部办电话,皆最近五年成立。
”此记载可以佐证近代山东A.通讯事业的起步早于其他省份B.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C.工商业的发展由分散趋向集中D.经济重心从沿海转向内地12.从1937年到1942年桂林市人口增长2.16倍,西安人口增长46%,兰州、昆明增长35%,重庆1945年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150万之间。
这一现象A.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B.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D.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13.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在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在工作。
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
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14.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实行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
这一政策在当时A.取消了农村的人民公社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C.清算了“左”倾错误影响D.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15.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
这些变化说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B.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C.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D.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16.在克里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人要远多于个人消费。
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
这表明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C.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17.15世纪初,伦教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
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教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教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黄金白银的大量流人D.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18.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
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于(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人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
”此建议的目的是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19.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人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
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
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20.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1882-1907年)。
据此可知,当时德国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21.1922年10月,列宁强调:我们一直力求划清界限:搞明白什么是从法律上满足任何公民与目前经济流转有关的要求,什么是滥用新经济政策。
这表明列宁A.创造出新的国家资本主义呈现形式B.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C.重视法治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作用D.主张严厉打击新经济政策的反对者22.威廉·艾伦·怀特在1933年对胡佛如是评价:“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中的第一人,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第一人”的是A.号召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互助B.推动生产者联合以稳定农产品价格C.签署紧急教济法并扩大政府公共工程D.通过”关税法令”大幅度提商关税税率23.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
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
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
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24.下表为《主要西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进出口占全球比重变化》。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西方七国集团的工业优势不复存在B.全球工业化的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C.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了显著成就D.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第Ⅱ卷本卷共4个小题,共52分。
2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后汉书》载:“建初中,人有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贯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
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
陈留李充“遭母丧,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不仅没有被治罪,竟以“高行”被征为博士。
由于以“孝”“义”复仇不罪,连锁复仇自然也增多起来,至和帝时,已增至“四五百科”。
对于强宗豪右来说,亲族是显示力量、谋求经济、政治利益的工具,而对于一般族员来讲,虽要忍受各种族规的约束,但毕竟是获得了重要的保护者和代言人,血亲复仇的盛行成了维系宗族团结的重要凝固剂。
复仇风也直接引向了统治阶级上层,如窦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明帝时,韩纤曾经审判过实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居然令人将他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永元九年,尚书张敏上书力陈《轻侮法》的种种危害,和帝下令废止《轻侮法》。
——摘编自曹金华《<轻侮法>与东汉的血亲复仇风》材料二为适应“新政”需要,清政府任命沈家本和伍廷芳为修律大臣,对旧律进行大规模的变通修订。
1911年1月,《大清新刑律》正式颁布,体现了近代刑法的精神。
传统刑法中礼是刑法的重要原则,《大清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八议”、“十恶”、请、减、赎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与此同时,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
《大清新刑律》还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
在清律中,君臣、官民、士庶、良贱、男女、旗人及汉人之间犯罪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都有着极大区别。
《大清新刑律》取消了特权的存在,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
《大清新刑律》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确立了文明的刑罚体系。
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寺酷刑废除,对于丑辱刑刺字全面取消。
——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轻侮法》产生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新刑律》相对于《轻侮法》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8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乾盛世”以来,汉口既聚集各路商帮,又中转各色货物,商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