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部分试题赏析安徽高考化学试题题目设计很好,亮点突出,特别是知识的结合方面,结合面比较广但又不偏离教材,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最突出的亮点在设置开放性试题,对教学中重视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起导向作用。
1、(安徽·7)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NaHCO 3+H 2 HCOONa+H 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 .NaHCO 3、HCOONa 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 .储氢过程中,NaHCO 3被氧化D .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H 2O 放出2.24L 的H 2 分析与赏析:此题命题的背景新颖,属于新背景旧知识的题型。
但新旧之间联系好,是一个难得的好题,考察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计算的内容。
在考察考生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
A 项,因为是化学反应,一定伴有能量改变,所以A 说法错误;B 项,NaHCO 3、HCOONa 均为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所以B 项正确;C 项NaHCO 3的C 从+4价变成HCOONa 的C 的+3价,是被还原,所以C 项错误。
D 项,从物质的量关系是正确的,但没有指明标准状况,所以2.24L 氢气不一定是0.1mol,所以D 项错。
本题中容易错选D 。
本题C 项,NaHCO 3表现氧化性,也是新知识。
本题如果改为C 项正确,这个题目就更好。
改动如下: A .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 .NaHCO 3、HCOONa 均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C .储氢过程中,NaHCO 3表现氧化性D .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H 2O 放出2.24L 的H 2 2、(安徽·11)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微型实验装置。
实验时,现断开K 2,闭合K 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 1,闭合K 2,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断开K 2,闭合K 1时,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H ++2Cl —Cl 2↑+H 2↑B .断开K 2,闭合K 1时,石墨电极附近溶液变红C .断开K 1,闭合K 2时,铜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Cl 2+2e —=2Cl —D .断开K 1,闭合K 2时,石墨电极作正极分析与赏析:本题是考察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
断开K 2,闭合K 1,因为连接是直流电源,所以是电解池;两极均有气泡产生,说明石墨作阳极,铜作阴极,实质是电解饱和的氯化钠溶液。
阳极:2Cl --2e -===Cl 2↑ ,阴极:2H 2O +2e -===2OH -+H 2↑,铜电极附近生成OH -,所以变红色,B 错;总反应应该是2Cl -+2H 2O电解2OH -+H 2↑+Cl 2↑,所以A 错;断开K 1,闭合K 2时,由于生成的氢气和氯气并没有逸出,实际就成了氢气和氯气的在碱性燃料电池。
铜为负极:H 2-2e -+2OH -===2H 2O ,石墨为正极:Cl 2+2e -===2Cl -.所以C 、D 都错。
本题对学生困惑的是没有标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所以不会判断,导致后续也不好分析。
4、(安徽·12)氢氟酸是一种弱酸,可用来刻蚀玻璃。
已知25℃时储氢释氢通电 含酚酞的饱和食盐水 K 1 K 2石墨 直流电源A 铜①HF(aq)+OH —(aq)=F —(aq)+H 2O(l) △H =—67.7KJ·mol —1②H +(aq)+OH —(aq)=H 2O(l) △H =—57.3KJ·mol —1在20mL0.1·molL —1氢氟酸中加入VmL0.1mol·L —1NaOH 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氟酸的电离方程式及热效应可表示为:HF(aq)=H +(aq) +F —(aq) △H =+10.4KJ·mol —1B .当V =20时,溶液中:c(OH —)=c(HF) +c(H +)C .当V =20时,溶液中:c(F —)<c(Na +)=0.1mol·L —1D .当V >0时,溶液中一定存在:c(Na +)>c(F —)>c(OH —)>c(H +) 分析与赏析: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旨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及应用能力。
而且不是以教材的CH 3COOH 为代表,换成了HF ,显示出有变的特点。
根据盖斯定律,将①式减去②式可得:HF(aq)H +(aq)+F -(aq)ΔH =-10.4 kJ ·mol -1,故A 项错误。
出现了电离过程是放热的,这也是新知识,会对考生的思维定势产生影响,会怀疑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当V =20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F ,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关系:c (OH -)=c (HF)+c (H +);因F -水解,故溶液中存在:c (F -)<c (Na +)=0.05 mol ·L -1 ,故B 项正确,C 项错误。
D 项,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取决于V 的大小,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 (F -)>c (H +)>c (Na +)>c (OH -)或c (F -)>c (Na +)>c (H +)>c (OH -)或c (Na +)=c (F -)>c (OH -)=c (H +)或c (Na +)>c (F -)>c (OH -)>c (H +),故D 项错误。
5、(安徽·13)已知室温下,Al(OH)3的Ksp 或溶解度远大于Fe(OH)3。
向浓度均为0.1mol ·L —1的Fe(NO 3)3和Al(NO 3)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
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Al(OH)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 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合理的是( )A B C D分析与赏析:本题命题意图很明显,主要想考查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没有注意到纵坐标的化学量设置不合理,所以答案为D 是由歧义的。
如果以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的话,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总要从0开始,尽管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后再生成氢氧化铝。
为了合乎命题者的原意,应该作如下改变:已知室温下,Al(OH)3的Ksp 或溶解度远大于Fe(OH)3。
向浓度均为0.1mol ·L —1的 Fe(NO 3)3和Al(NO 3)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
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中Al(OH)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 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合理的是( )A B C D但这种歧义并没有完全排除,毕竟还是以Al(OH)3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
最好的方案是把纵坐标改成“沉淀的质量”。
由于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的摩尔质量不同,表现在坐标图中还有拐点和转折点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能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0 V(NaOH)0 V(NaOH)0 V(NaOH) 0 V(NaOH)n [A l (O H )3]n [A l (O H )3]n [A l (O H )3]n [A l (O H )3]n [A l (O H )3]n [A l (O H )3]n [A l (O H )3]n [A l (O H )3]0 V(NaOH)0 V(NaOH)0 V(NaOH) 0 V(NaOH)更改后,题目如下:已知室温下,Al(OH)3的Ksp 或溶解度远大于Fe(OH)3。
向浓度均为0.1mol ·L —1的 Fe(NO 3)3和Al(NO 3)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
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m 与加入NaOH 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合理的是( )A B C D这样,题目即将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与沉淀溶解平衡融合在一起,又将化学反应原理与摩尔质量融合在一起,而且可以避免出现歧义。
尽管有歧义,这个题目从命题者的出发点看,还是一个难得的好题。
6、(安徽·28)工业上从废铅酸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铅膏(主要成分为PbSO 4)发生反应:PbSO 4(s)+CO 32—(aq)PbCO 3(s)+SO 42—(aq)。
某课题组用PbSO 4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Na 2CO 3和NaHCO 3溶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 溶液中PbSO 4转化率较大,理由是 。
(3)查阅文献: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 3·Pb(OH)2],它和PbCO 3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 。
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PbSO 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假设一:全部为PbCO 3;假设二: ; 假设三: 。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②定量研究:取26.7mg 的干燥样品,加热,测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
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假设一不成立。
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0 21.0固体质量/m g26.722.40 200 400 温度/℃分析与赏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及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文字表达分析解决问题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⑴根据反应方程式容易写出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2423(SO )(CO )c c --。
⑵HCO -3难电离,相同浓度时,Na 2CO 3溶液中CO 2-3浓度远大于NaHCO 3溶液中CO 2-3的浓度,CO 2-3浓度越大,越有利于PbSO 4的转化。
⑶根据信息及假设一,不难得出假设二和假设三分别为全部为PbCO 3·P b (O H )2、PbCO 3与PbCO 3·P b (O H )2的混合物。
⑷若全部为PbCO 3根据PbCO 3 △PbO +CO 2↑,26.7 g 全部分解得到的PbO :26.7g 267g ·mol-1×223 g ·mol -1=22.3 g ,而实际质量为22.4 g ,因此假设一不成立。
本题的最大亮点在最后一问:根据计算理论值22.3 g 与实际质量为22.4 g 相差0.1g 是中学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所以回答合理就可以得分。
使最后一问变成了开放性题目。
参考答案:⑴2423(SO )(CO )c c -- ⑵ Na 2CO 3 相同浓度的Na 2CO 3和NaHCO 3溶液中,前者c (CO 2-3)较大 ⑶全部为PbCO 3·P b (O H )2 PbCO 3与PbCO 3·P b (O H )2的混合物3全部为PbCO 3,26.7 g 完全分解后,其固体质量为22.3 g ,与22.4g 相差很小,可能是实验操作误差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