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导学案(课中)
【学习目标】
1.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体悟蕴含于简淡语言中的深沉情感
2、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A级)
一、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
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作为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
他从不向往帝王之位,一生笃信佛,向往田园归隐的居士。
由于前五个哥哥相继去世,他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称帝。
但是他不好政事,更不喜军事,南唐在他手中开始衰败。
他即位时南唐已是宋的属国,他对宋俯首称臣,苟安一隅。
宋太宗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
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
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
相传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
月七日后主的四十二岁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3、关于词: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二、熟读本词
【合作互学、质疑解难】(B级)
1、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讨论:哪个字是整首词的“词眼”,最能代表全词的感情基调?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赏析这一名句。
6、前六句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的变幻无常”?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全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高】(C级)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①归,战士还家尽锦衣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李煜的《虞美人》有怎样的共同点?
【迁移运用】(C级)
模仿李煜“化抽象为具体”写愁的方法,将你的一种情绪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注意文字美感。
导学案答案
1、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春花秋月、东风、月明以乐景衬哀情,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看到年年花开,岁岁月圆的美景觉得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太烦。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
4、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对比手法。
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5、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
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
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
拓展答案: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