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时 日期
重 点 与 难 点
1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 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比较等过程中,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余数 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 学 过 程 重点:理解余数的意义, 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 除法。 难点:有余数的除法的试 商。
摆小棒,说一说
交流:你知道怎么列算式解 答这道题吗?你又是怎么 想出答案的?[用口诀求 商]
倾听 指名三个学生分别说一说 “一除、二乘、三减”的计 算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指着
反馈:在这个除法竖式里, 自 己 写 的 除 法 竖 式 出现了两个 12,这两个 12 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指名 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说说分别表示什么)
吗?(要求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竖式,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试 并指名两人板演) 着列竖示计算 引导学生按照“一除、二乘、三减”的计 算过程独立完成 12÷5 的竖式。 提问:和刚才学习的 12÷4 的竖式比较一 下,除了除数和商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 独立思考 同之处?(三减之后不是 0,而是 2) 追问:这个 2 表示什么意思?它在上面除 法横式中叫做什么?(课件出示“余数” ) 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12÷5 的除法竖式中, 同桌互说 每一个数各表示什么含义?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 1 题 示题: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学生按要求摆一摆再填 写
1、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 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 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 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 的 把 一 些 物 体 平 均分 的 活动 经 验,知道除法运算与平均分的内 在联系,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表内 除法, 也已初步认识了除法竖式。 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承上启下。
指名回答,反馈:你想怎样 分?(可以每人分 2 支,也可 以每人分 5 支)
核 心 过 程 根据学生回答填出表中“每人 分几支” 一栏的 “3” 和 “ 4” 。
2、谈话:把 10 支铅笔分给小朋 友,每人分 2 支、3 支、4 支、5 学生操作,同桌交流 支,分别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先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再和 小组里同学说说分得过程和结 果。 3、出示书上的表格,谈话:你能 把每次分铅笔的结果记录在书上 的表格里吗?自己先填一填,再 学生填写表格(提示:正好 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分完时“还剩几支”这一栏 启发:请大家看填出的表格,联 的填法) 系刚才分铅笔的过程,想一想,
独立填空。
按要求说一说、读一读。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 么新知识? 拓展 延伸 总结 提升
学生说说收获
板 书 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0 ÷ 3 = 3(人)……1(支)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读作:10 除以 3 等于 3 余 1。 12÷ 4=3 13÷ 4= 14÷ 4= 15÷ 4= 16÷ 4=
独立思考 8÷4=2(个) 指名投影仪前演示摆的过程, 交流填出的算式和表格,并结 合每一次的操作说说填出的 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 “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学生按要求操作、填写算式 和表格,教师巡视并对有困 难的进行个别铺导。
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组织反馈交流
小组交流
拓展 延伸 总结 提升
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一除、二乘、三减 (1)12÷4=3(盘) 板 书 设计 …余数 (2)12÷5=2(盘)……2(个)
课题
练习一(1)
教时 日期
重 点 与 难 点
1 月 日
重点:能正确进行有余数 的除法的计算。 难点:能运用有余数的除 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单元 设计 意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 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 同意 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单元 目标 达成 分析
课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时 日期
重 点 与 难 点
2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经历把平均分的想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初步理 解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能正确写出 相应的除法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讨 论、交流等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扩展过程,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比 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与他人 合作的意愿,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交流方式 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
活动 板块
常规 性积 累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1.口答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 )<9 5×( )<12 2.导入:小朋友们喜欢水果吗?今天小 明的妈妈请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他妈妈 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水果?(示图) 提问: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活动方式 独立思考 倾听
交流方式 指名答,交流你是怎样想 的?
2.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第 3 题 4.想想做做第 4 题 指名说说题意。 5.想想做做第 5 题 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笔算除法 竖式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计算?计算时 要注意什么?
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列横式口算。并在 下面列竖式计算。 同上 同学交流
有余数除法单元分析
序号 内容 个 人 设 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 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 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 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 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 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 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 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 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想想做做 2 3、 想想做做 3 先引导学生看图,从不同角度说 图意。 4、想想做做 4
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和填空
交流列出的算式,以及算式中 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比较上面 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 反馈时先说一说算式,并解释 算式的含义。 交流算式,说说每道算式的商 和余数表示的意思。
先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填空
核 心 过 程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 3 口算 提问:12 个苹果,每 4 个一盘,可以放几 盘?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 3 没有余数的笔算除法 指出: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 12÷4 的除法竖式,同时说 明除法竖式中被除数、除号和除数的位 置,要求学生试着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引导:我们在写好 12 除以 4 的竖式后, 要按照“一除、二乘、三减”的顺序进行 计算,让老师一步一步带领同学们来学会 除法的竖式计算。 先是“一除” :要计算 12 除以 4,计算时 要想 4×( )=12,这时,我们得到了答 案 3。由于 3 是一位数,所以 3 不但要写 在商的位置上,也就是除号的上面(出示 “商” ) 。还要注意和被除数 12 的个位对 齐。 之后是“二乘” :得到商是 3 以后,除法 竖式还没算完,因为我们知道平均分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刚好分完,一种是分完了 还有剩余,我们还需要判断一下每盘分 3 个之后还有没有剩余,所以下一步要在被 除数 12 的下面写一个“积” ,这个积是我 们算出的商和除数的积。 (带领学生算一 算商乘除数等于 12 的过程,并在被除数 下面写上 12) 。 最后是“三减” :用被除数 12 减去商和除 数的积 12,我们发现答案等于 0,这就表 示刚好除完,没有剩余。 (画好横线并写 上 0) 强调:最后的 0 也要对齐个位写。 补充除法竖式的儿歌:被除数,厂框底; 除数要在左边立。 上面写商下写积, 商 几想想口诀里 3.教学例 3 有余数的笔算除法 示题:每 5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 几个? 提问:看到问题,你能发现什么?(这是 一道有余数的除法) 你能照刚才学习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
指名一人说一说除法算式 中被除数、除数的位置。 指名分别说一说“一除、二 乘、 三减” 三步是怎么想的。
指名答
指名两人说一说
指名两人板演,集体订正。 强调:商和余数都是一位 数,写的时候注意和除数的 个位对齐。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目,上 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 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 想的。 交流:这道题中有两个单位 名称,你是怎么找的?6 件 表示什么?3 个表示什么? 交流反馈
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 数的除法, 初步体会有 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 除法的意义。
活动 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常规 性积 累
1、出示右图: 要求:根据图意说出两道除法算 学生同桌互说,指名回答。 式,并结合图意说说两道除法算 式的含义。 2 、导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倾听 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本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把一些物体平均 分” 。 一、教学例 1: 1、出示例 1(课件或实物) ,指名 读题。 谈话:这里有 10 支铅笔,如果要 学生同桌讨论 把 10 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 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追问:把 10 支铅笔平均分,还可 以每人分几支? 启发还可以每人分 3 支, 或每 人分 4 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