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一某人沿下图①→⑤线路穿越非洲、亚洲,据图1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地,自然景观依次是( )A.热带草原—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常绿阔叶林B.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常绿硬叶林C.热带雨林—热带荒漠—温带荒漠—落叶落叶林—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常绿阔叶林2、某人从①地(约8°N )到达②地,该日②地与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到达③地(约32°N )时,该日③地与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这段时间内,关于图中五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午太阳都位于南方天空B. 正午太阳高度都在增大C. 昼长都是在不断变长D. ①地昼长最短,⑤地昼长最长 【命题考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解题思路】本题组以世界局部图为载体,以图中五个地点为切入点,考查了自然带的分布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1题:根据五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其所在的自然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第2题:根据题意,某人到达②地时,该日②地与①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可以判断出该日太阳直射点在②地与①地正中间。
到达③地时,该日③地与①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可以判断出该日太阳直射点在③地与①地正中间。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也就是由春分向夏至移动。
这段时间,五地中①地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南,正午太阳应在北方天空,其余四地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所以A 错。
这段时间①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来越远,正午太阳高度是越来越低,其余四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是越来越高,所以B 错。
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且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所以C 对。
这段时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五地中①地纬度最低,昼最短,④地纬度最高,昼长最长,故D 错误。
本题属于能力题。
【参考答案】1.D 2.C 【使用建议】让学生能在局部图中落实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灵活运用,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题组二春季是植树的季节,树木在移栽时,常常要截去许多枝叶。
读图2完成3~4题。
图2 3.移栽树木时截去枝叶的原因是( ) A.减少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降低树木温度 B.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加地面温度 C.减少蒸腾,保持树木水分,提高存活率 D.增加树干的长波辐射,提高存活率4.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林木覆盖率的提高对于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增加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②降低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③降低风速,减少沙尘暴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命题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区域环境与发展 【解题思路】树木移栽时要截去部分枝叶的原因首先应从利于树木存活角度考虑。
在树木移栽过程中,大量根系被挖断,有的连主根也只能保留一部分,而根是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通道,一旦损伤就难以供应树干、枝叶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一棵树移到新环境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恢复根系的本有功能,期间枝叶太多,水分、养分消耗就多,容易死亡。
第4题内容涉及森林对水循环、太阳辐射、空气等的影响。
城区林木覆盖率提高,意味着柏油、水泥路面或建筑减少,下渗作用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美化环境。
【参考答案】3.C 4.D 【使用建议】本题结合树木移栽案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产、生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解本题时,可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太阳、树木、地面、大气之间的相互影响。
有关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应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区域具体分析。
题组三读“某谷地及相邻山顶的气温日变化图”(图3),回答5~7题。
图3 5.图示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 .冬季的山顶B .夏季的山顶C .冬季的谷地D .夏季的谷地6.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 .四川省B .山东省C .黑龙江省D .辽宁省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冬季山顶白天、夜晚气温均高于谷地,夏季则相反B .山顶因地势高,风速小,太阳辐射弱,故日较差小C .谷地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故日较差大D .通常情况,山顶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大于谷地【命题考点】图表分析判断能力 不同地表形态的大气受热过程 中国气候类型特征和分布 【解题思路】通过解读图中信息,得出冬季山顶气温日较差最小;通过冬季气温资料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判断得出所在地黑龙江省;根据不同地表形态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受热过程差异,谷地因通风条件差,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故日较差大,通常情况,山顶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于谷地。
【参考答案】5.A 6.C 7.C 【使用建议】引导学生仔细获取统计资料所反映气温变化情况及所表现的特征,培养读图获取、解读信息、学会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地理原理的能力。
题组四读“某海域大洋环流示意图”(图4),完成8~9题。
图48.有关此洋流系统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区B .分布于南大西洋中低纬海区C .分布于北印度洋海区D .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9.有关对④沿岸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常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降水丰富 B.夏季洋流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加剧干旱 C.季风洋流使沿岸降水出现明显季节变化 D.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降水【命题考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题思路】观察大洋环流示意图,首先想到的是该环流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或南半球中低纬海区,但结合52°E 经线附近的海陆分布,即可否定南大西洋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可能,进而想到北印度洋冬季在东北季风吹拂下,形成季风洋流,可得到正确答案。
第9题考查气候成因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知识,④沿岸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该风为离岸风带动海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运动,导致海面降低,下层海水上翻补偿,表层水温降低,流向较暖的东北海区,对沿岸也起了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干旱。
【参考答案】8.C 9.B4 8 12 16 2024 时 气温0C-32 -30 -28 -26 -24-22 -20 -18 谷地山顶 冬季时10121416 18 202224夏季谷地山顶 气温0C52°E 盛行风洋流流向北 abcd【使用建议】洋流的成因虽不是考纲要求,但许多洋流都是由盛行风吹拂而形成,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依据盛行风判断洋流环流系统,北印度洋海区,风向随季节而变化,从而形成季风洋流。
本题通过经线定位洋流分布区域,旨在引导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并学会推断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在确定大洋环流所在位置后,重点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落点是气候,对学生要求较高,索马里沿岸夏季洋流为寒流是教学的难点,应给学生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延伸到沿海渔业的生产状况。
题组五读下列某地理现象过程图(图5、图6),回答10~12题。
图5 图610.图示过程反映了()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河道弯曲,河谷加宽11.右图是某河段横截面图,该河段最有可能位于左图中的()A. a处B. b处C. c处D. d处12.通常该地理现象()A.发生在上游河段B.出现在河流下蚀作用之前C.会使水流变缓,便于交通D.会带来肥沃的土壤,利于耕作【命题考点】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解题思路】第10题,读图可知图中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使得河道弯曲,河谷加宽。
第11题,通过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特征加以判断。
第12题,通该地理现象通常发生在中下游河道地势平坦河段,以侧蚀为主并发生堆积作用,出现在下蚀之后,河流堆积会带来肥沃的土壤,利于耕作。
【参考答案】10.D 11.A 12.D【使用建议】引导学生充分获取图中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现象与特征,并完整表达、阐述该地理现象;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判断该河段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认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题组六读“某城市某类自然灾害(X)分析模型示意图”(图7),回答13~14题。
图713. 该类自然灾害是()A.沙尘暴B.洪涝C.地震D.风暴潮14.图中甲字母所代表的模型是()A.排水模型B. 植被模型C.蒸发模型D.地质构造模型【命题考点】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信息技术的应用【解题思路】通过阅读“某区域某类自然灾害(X)分析模型示意图”,提取与X灾害分析模型相关的有效信息,可知该灾害与降水、产汇流、地形等因素有关,推出洪涝灾害,进而得出字母甲所代表的模型是与洪涝有关的排模型。
【参考答案】13.B 14.A【使用建议】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考点,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用时可结合旱涝、台风、寒潮等灾害,重点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结合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不利影响,认识减灾防灾的重要性,并思考减轻灾害影响的有效措施。
本题的设计涉及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讲解此题时,可结合本例分析GIS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并厘清与RS的差异。
题组七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年龄中位数的大小可以反映人口的年老或年轻的程度。
图8为“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15~16题。
图815.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1980年,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占本国人口比例较发达国家高B.1980年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韩国C.2015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主要是欧美国家D.2050年,世界各国人口增长模式都是现代型16.根据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坚持计划生育,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②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减轻社会负担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延迟退休年龄,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命题考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解题思路】本题是现场学习题,以年龄中位数的概念为切入点,考查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根据题干,年龄中位数的大小可以反映人口的年老或年轻的程度,因此它也是一个国家老龄化的最主要指标。
第15题:读图,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较发达国家低,可以判断出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占本国比例较发达国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