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考前指导1

高三地理考前指导1

高三地理考前指导1
一、心理调适
1.静心——排除杂念,增强自信心
2.客观——保持稳定情绪,正确认识自己
3.调试——身心转到最佳状态
二、应试技巧
1.明确考试的时间限制,高考地理的考试时间是100分钟,原则上选择题和综合题的时间大约各占一般,从分值来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各占60分。

扣除复查和填涂答题卡所化的时间,选择题大概安排40~45分钟,综合题也大概45分钟,剩下的十来分钟用来复查和填涂答题卡。

具体时间安排还要看具体的试题难易程度,我们要学会灵活应付。

2.开始答题时,要认真地审题,审题时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

遇到难题不要慌乱,绕道到下一题,当做过几道有把握的试题后,心情就会自然地稳定下来,思维活跃了,考试也就顺利多了。

3.做完选择题后最好马上填涂答题卡。

一些考生习惯把答题卡放在最后去填涂,这样有风险。

万一综合题用时长,导致最后填涂和作答手忙脚乱。

4.认真细致复查:检查选择题题干要求有没有看错,若干选项当初有没有都看一遍,选择的依据是不是充分,检查答题卡填涂情况;就综合题而言,按题目顺序逐条细心检查,检查有没有将题目遗漏以致没有做,有没有把答案答错位,题干要求有没有看错,答案组织是否全面等。

★5.选做题要记得在答题卡“海洋地理”“环境保护”上正确填
涂标记,不要忘记。

三、解题方法
近几年,地理题型相对稳定。

江苏卷有选择题(18道单项选择题、8道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在解答时可注意以下技巧。

1.选择题
(1)解题步骤
(2)解题方法
2.综合题
(1)解题步骤
(2)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描述
和理由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简述
释原因和理由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说出
和理由
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
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
为..所以(导致)..2..
比较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

语言格式:因为A..,以A 比B...
意义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
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判断
理由+结论。

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变化 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3)综合题中组织模式的归纳
特征
描述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及地势起伏、高低,主要地貌 描述地势特征:地势起伏、高低
描述气候特征:气温的高低、温差,降水的多少、季节分配、变率,水热组合 描述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量的季节变化、凌汛
描述水系特征:包括起止点、流程长度、流域面积、支流状况、落差
描述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注意各要素的联系
点状事物的分布特征:是否均匀,哪多哪少、主要分布在哪(极值)、沿什么分布
原因(自然、人为)锁定原理,如热力环流原理,热力作用原知识原型
理,地质作用原理,气候形成原理,水体的相互补给原理等,如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已发生火灾的原因不能只答气候干燥,要答出原理,即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已发生火灾。

条件(有利、不利)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分布
①描述“点状”事物空间分布规律方法:是否均匀;那多那少;
极值;沿什么分布
②描述“线状”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方法:延伸;疏密;递变;弯曲
③描述“片状”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方法:方位;面积;形状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生态)
要素(总量、结构)
影响(正面、负面)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意义(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经济、社会、生态)
变化(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关系(思路:A导致B导致C..。

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4)牢记解答非选择题的小技巧
①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

但如果没把握,怕把要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可以多答。

也就是在答题时做到“点多面广,言简意赅”。

通常在分值的基础上多答2点以上。

②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出错。

例如,在判断风向时,不太肯定为“东北风”还是“西北风”,就答“偏北风”,这样也能得分。

③条理与段落的技巧:一问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
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写不全。

④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点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时,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尽可能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留下“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

⑤抄袭和引用的技巧:很多情况下非选择题的答案可以从试题材料中概括得到,有时候现成的答案就“潜伏”在材料中。

但是有的考生纯粹抄袭材料,则得分往往不高。

要学会从教材上找到相关原理,将试题材料与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高考试题中的图像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往往传达着某些信息,有些图例往往就是答案要点,所以要从图中找到最重要的信息,首先就要认真去研究图例。

(5)综合题常见答题失误例析
①用现象解释现象
例1:青藏高原上太阳能十分丰富,原因是
【答案举例】青藏高原地势高
【分析】“地势高”和“太阳能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因”来实现:“地势高”意味着“空气稀薄,且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短”,进而得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外一现象发生关系。

【参考答案】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而太阳能丰富。

②分析不具体
例2: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举例】(1)煤铁资源丰富(2)交通便利(3)农业基础好(4)发展历史悠久
【分析】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从图中充分获取“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水运与陆上公路、铁路运输均便利”的信息归纳描述为:“水陆运输便利”;又如长江经济带在交通运输方便的有利条件是长江干流水运便利;还可实现南北向的公路、铁路、支流与东西向的长江水路(即公路与水路、铁路与水路、水路与水路)联运,这些可以作为许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1)五大湖区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

(2)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港口。

(3)地势平坦,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供应方便。

(4)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发展历史悠久。

③分析不全面
例3: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举例】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疏;地势起伏大。

【分析】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该答案明显忽视了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从“水”、“土”、“流”、“失”4个字解释,分别为气候、土壤、地形、植被4个点。

人为原因包括2个过度,2个不合理.
【参考答案】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地形较崎岖(自然原因2分);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开矿等(人为原因2分)。

④答非所问
例4:解释DE两地7月气候差异
的形成原因。

【答案举例】D地位为热带季风气
候,7月高温多雨;E地为热带沙漠气候,7月高温少雨。

【分析】题中提到的是解释气候差异的原因,而答案给的是气候的特点,答非所问。

比如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气候、植被、自然带等概念要分清,否则容易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D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北移(1分),吹湿润的西南季风(1分)
E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分),较为干旱。

⑤不会比较
例5:比较上海和攀枝花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举例】上海:交通便捷、市场广阔、技术先进、水源充足;
攀枝花: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

【分析】比较前首先要明确被比较的两地各自的有利条件,然后将条件按要素进行比较,比较时要突出异同点,相同点要放在一起列出,不同点要分别列出。

这种题型还常见于气候特征的比较。

【参考答案】同:水源充足。

异:上海——临近市场、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攀枝花——煤铁资源丰富、水能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