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和关联词解题技巧ppt
*条件复句 前后分句间有条件和结果关系的复句。
单用的:只有、只要、除非、才、不管、无论、
任凭
搭配用的: 只有…….才 只要……就 除非……不 除非……否则 不管……总 无论……也 一旦…….便 不管……都 任凭……也
例句: 一旦丧失了信心,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除非是到了春天,你才能看到这遍山的杜鹃花。
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四句话连接起来: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 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 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但她顽强地学习,不仅 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学会了针灸。
1、了解常见复句类型 2、积累常用关联词语 3、准确辨析复句类型
什 么 是 复 句?
★ 关联词语的辨识正误题应做到四看:
一看:句间关系与关联词语的语法功能 相适合 二看:关联词语的自身是否搭配得当 三看:关联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否正确 四看:看关联词语是否滥用
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 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古琴所代表传统美学 特质, 这种特质贯穿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钟 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 , 它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 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是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 生内容, ,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 都互相沟通。 A.所以 既然 那么 因此 B.并且 因为 所以 因此 C.所以 因为 所以 甚至 D.并且 既然 那么 甚至
﹡ ﹡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 1.我吃饭了。 2.我喝汤了。 以上两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两个意思, 是两个单句。 3.我吃饭了,我也喝汤了。
﹡
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的句 子,就叫复句。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
1. 云散了。
单句
2. 雨住了。 3. 云散了,雨住了。 复句
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 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就叫复句。组成复 句的单句叫分句。各分句间有一定的语音停顿, 一般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 ① 有缺 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 指出都行。② 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 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③ 我们为人民的利 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A.因为 如果 只要 B.虽然 因为 只要 C.如果 只要 只要 D.只要 因为 如果
复句
(三)关联词语连接的若是词或短语,则为
单句;若连接的全是分句,则是复句。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单句
只有我们去实践了,才能够检验这条理论 是否正确。
复句
判断单复句
1、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单句) 2、这副对联知道的人颇少,有介绍的必要。 (复句) 3、不久我就离开了母亲,因为我要读书啦。 (复句) 4、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都遵守纪律。 (单句)
由于诗歌极其精炼,欣赏时,我们 要努 力把握它少量字句包孕的丰富含义, 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的不尽韵味。读 诗 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 无法领略其“弦外之音”。 A. 虽然 但是 只要 就 B. 不是 而是 除非 才 C. 与其 不如 只有 才 D.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我们只重视读写作理论, 不重视 写作实践, 或者 注意了写作实践 , 忽视有关理论知识,忽略通过阅读文 学史上的各篇佳作获取营养, 都不利于写 作水平的提高。 A. 如果 而 虽然 但却 那么 B. 因为 而 虽然 所以 那么 C. 如果 而 因为 所以 那么 D. 如果 而 虽然 但却 因此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3)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
可从两方面来辨别这两种复句。 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 联词与“如果”意思一样(如“假如”、“假若”、 “若是”、“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凡是前一 分句的关联词与“只有”意思相近(如“只要”、 “除非”等),就是条件复句。 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假设复句往往 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 冷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判断单复句
(1)无论你还是我都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2)片面强调政治,而不注重学习,都是不对的。 (3)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4)只有在冬季,我才能看到这种景象。 (5)我们依照规章制度,罚王峰停工三天。 (6)只有共产党,才是领导我们穷人闹翻身的大救星。 (7)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对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有效 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8)无论谁,都必须遵守纪律。 (9)暴风雨冲过的荒草,象用梳子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 (10)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
下列句子的关联词用的不恰当,请修改。 1.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
而且
革命,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虽然
但是
பைடு நூலகம்
2.弟弟不但很瘦,而且精神很饱满。 3.这件事情因为你没有告诉我,我却知道了。 是 还是 4.你或者参加课外书法学习小组呢,或者参加课外摄影兴 趣小组? 就 5.只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才会强壮起来。
★ 复句的类型(二):主从关系的复句 *转折复句 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 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 到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上去。 轻转句单用的:不过、只是、但是、可是、却、 然而
重转句搭配用的:尽管……但是 虽然……但是 虽然……可是 尽管……然而 虽然……却
例句:工作虽然很紧张,但是心情是很愉快的。 他长得结结实实,只是比原来瘦多了。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他还在不停地工作着。
注意:用句子形式充当句子成分的单句
历史证明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
单句
宾语是个主谓短语
麦穗长,颗粒饱满,是这种麦种的优点。
单句
主语是个复句形式
(二)一个主语若有好几个谓语,用顿号隔
开或无标点,则为单句;若用逗号隔开,则为 复句。 小明在房间里又唱又跳。
单句
母亲又送我一句格言,告诉了我一个真理。
判断复句类型
1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并列) 2学习既要有一股钻劲,又要有一股巧劲。 (并列) 3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 (转折) 4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选择) 5要是到了夏天,那座高山上的积雪就会融化。 (假设) 6说实在的,我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也不想去搞懂它。 (递进)
* 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这几种情 况不能同时并存,要求从中选择一种。
单用的:或、或者、还是、宁可、倒不如、 宁肯、还不如 搭配用的;是……还是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也许……也许 与其……不如 与其……宁可 宁愿……也不 宁可……也 例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例如: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既然我把那么深厚的感情灌注在我的歌里,他 怎么会听不见呢?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1)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
并列复句( “不是……而是……”,“是……不 是……”),选择复句( “不是……就是……”)。 辨别这两种复句: 首先可以从关联词入手。 其次,可从句子表达的意义上来区别。并列复句 是为了鲜明地说明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意思往往是确 定的;选择复句则列出两种不相容的可能,意思是不 确定的,要人们自己去确定取舍。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
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 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
★复句和单句的区别
单句:一个意思。
*
意义上
复句:两个或多个意思。例:虚 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单句:互相包含
*
结构上
复句:分句与分句在结构上互 不包含,互不作句子的成分。
★ 复句与单句的辨析 (一)句子内部前后互作句子成分,则为单
句,否则就是复句。 单 句 他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复 句
晚上我和爹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2)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
因果复句(“既然……就……”),并列复(“既…… 又……”)。 辨清方法有二: 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 “既然……就……” 可换成表一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而并列复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 所以……”; 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法来判断:前后分句不能换 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则是并列复句。
指出下列名言的复句关系:
1.失去了真,也同时失去了美。 (并列) 2.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 也不愿以伪善得到十个朋友的赞扬。 (选择) (递进) 3.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条件) 4.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假设) 5.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6.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 (因果) 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复句类型 并列,递进,选择,连贯——联合复句
转折,因果,假设,条件——主从复句
★复句的构成方式
1)直接组合 2)借助关联作用的词语
常见复句类型:
并列复句、递进复句、 选择复句、连贯复句 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 复句的类型(一):联合关系的复句
* 并列复句 若干个分句相提并论地分别说明几件事,几种 情况,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 单用的:也 、又、还、同样、同时、以及、另外 搭配用的:不是……而是 是……不是 既……又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有时……有时 也……也 例句: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什么神仙皇帝。 他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又习惯地抬头巡视着辽 阔的星空。
*假
设复句
前一分句提出一种假设,后一分句说明 这种假设的结果。 单用的:如果、假如、倘若、要是、 要不是 搭配用的:如果……就 假使……便 若是……那么 要是……则 假若……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