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此文发表于《西藏教育》
柳斌同志曾指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的办法:一刀切识是不行的,必须因材施教。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指出:“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里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独生子女的教育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面。

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代表着一代人,孩子在成长不仅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未来,同时也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学校教师中仍然存在着偏爱优生,不重视甚至歧视后进生的现象。

老师偏爱一部分学社给你而漠视,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生。

用分数线,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可以升学和不能升学两部分,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受歧视而误入歧途。

只要我们在感情上怀着一个“爱”字,在方法上注重一个“导”字,在要求上坚持一个“严”字,在训练上抓一个“序”字,在评价上突出一个“激”字,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

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这也是素质教育达到的目的。

人才不等于全才,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不意味着各门功课全优。

平均发展会妨碍学生的成才。

心里学教育学告诉我们,人都有他的个性倾向。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他的某些兴趣、爱好就是个性倾向性的反映。

如果我们把这些有益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扶植,他的个性就会在自我激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艺术家的创作,科学家的学术成果都是他们自身个性的体现。

对于一个教育者,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不能真正落实教育要面先全体学生。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要分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生动活泼发展。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的学校进行快乐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尝试,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培养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四有”人才,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自身成功的能力,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给学生创造、展示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

以为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成功教育除了重视智育方面的素质之外,尤其应重视情感、意志、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学生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这不仅要教育学生要关心自己和家庭,还要关心国家和民族。

教育是有情感的,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面对目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脆弱和关系的日趋冷漠的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强调情感教育及和谐教育。

在教学中重视由境入情,情感交融,以情感人,尽可能地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总之,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制度,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观念。

他的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表明是人人有份的教育,是人人都能够成才的教育,是体现个体的差异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都应该淡化选拔意识,减少分数的“含量”。

那种视考试为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视升学为成才的唯一出路,只能将教育引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死胡同。

所以,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做的因材施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