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犯罪嫌疑人持械、持枪暴力拒捕袭警的案件显著增加。

由于警察在执行勤务中与犯罪嫌疑人距离较近,袭警抗警案件一旦发生,极易造成警察的伤亡。

分析暴力袭警案件频发的原因,既有其外在客观的因素,也有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

结合实际,为保障民警的执法安全,必须加强和谐执法环境建设,加大对暴力袭警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民警执法权威建设,加强恩惠并重的慰藉制度建设和民警执法能力建设。

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袭警事件,确保警察执法权益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已成为当前对敌斗争的新课题。

【关键词】暴力袭警执法权益预防保障警察权益不可侵犯。

警察履行职责实际上是国家执行职务,他代表的是国家权威。

然而,警察的权威近年来正在受到暴力行为的挑战。

暴力抗法袭击警察事件频频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袭警手段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

暴力袭警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不仅是对警察个体人身权利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执法环境的破坏,对国家公权力的公然挑衅。

暴力袭警具有较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各级公安机关采取的多种应对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未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面对袭警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如何预防和解决暴力袭警,保障民警的执法安全和维护民警的执法权威,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研究防范和处置暴力袭警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暴力袭警的理解(一)暴力袭警的含义所谓暴力袭警是指人民警察在处置突发性事件、处理交通违法违章、执行勤务、查缉、处理治安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遭受暴力如殴打、捆绑、拘禁等侵犯民警人身权益及侵犯民警生命权的行为。

(二)暴力袭警的特点长期以来,暴力袭警始终是导致警察因公伤亡的主因之一,也是世界各国警察所共同面临的职业风险。

暴力袭警主要是派出所民警、交警、巡警、刑警在处置突发事件、处理交通违法违章、执行勤务、查缉、处理治安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遭受暴力阻碍引起的。

从近年发生的情况看,暴力袭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个人突发性袭警向有组织的集体性袭警发展;二是暴力程度不断增加,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伤害执法人员;三是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行为不断增多;四是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增多。

从侵袭对象看,多为基层一线单位民警特别是派出所民警。

(三)暴力袭警的原因分析近年袭警案件多发的原因,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也有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

客观原因:一是执法环境较差,社会矛盾突出。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阶层利益大调整,各种社会矛盾积聚,群众享受到的改革成果与心理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引发不安定因素。

由于基层民警始终处于社会的风口浪尖上,一些群众很容易将不满情绪转移到民警身上。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下降。

少数群众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只享受权利却不承担义务,只讲法律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讲自己不该做的一面,只要是对自己不利就怀疑民警执法不公;有的对暴力阻碍民警执法的违法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杀人、放火等才是违法犯罪,对民警骂两句、打两下算不了什么,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违法;有的则是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乘机起哄。

三是法律法规滞后,打击力度不够。

《刑法》规定只要实施暴力威胁就可以构成妨碍公务罪,但在司法实践中,除要求有暴力威胁行为外,还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定罪。

从查处的情况看,对于暴力袭警案件,尽管能依法给予行政或刑事处理,但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面广量大的揪打、辱骂、侮辱以及诬告民警的案件,却难以找到适用的条款作为处理依据,只能不了了之。

由于对行为人处罚过轻,对袭警案件打击力度不够,不足以震慑违法犯罪,使得行为人有恃无恐,敢于和民警纠缠、叫板甚至暴力对抗。

四是内部规章约束,保护不够完善。

随着公安执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越来越严厉,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众法律意识还不强,普法教育跟不上,公安执法外部环境未得到改善。

一方面是严厉的责任追究倒查制度,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滞后,公安执法保障不强。

五是社会舆论误导,引发群众误解。

公安工作的特殊性,难免造成人民群众对民警产生误解和偏见。

如严格执法往往会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有的新闻媒体为寻找“卖点”,追求轰动效应,在对待公安机关和个别民警的问题时,恶意炒作,误导舆论,负面宣传的增多,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威信。

公安机关的自身原因:一是执法尚不规范,缺乏绝对权威。

目前,民警进行执法活动时,缺乏统一的执法语言和执法动作方面的具体规范,容易使违法犯罪嫌疑人钻空子,诱发或助长袭警行为。

二是执法水平不高,受到侵害难应对。

有的民警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由于缺乏实战演练,对形成的冲突局面,往往措手不及,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不能有效驾驭、控制和解决问题。

三是执法顾虑较多,不敢大胆执法。

当前,公安机关大力倡导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一些民警片面地把文明执法与发挥职能作用、维护正当执法权相对立,表现在执法过程中缩手缩脚,在遇到不法侵害时,既不敢果断行使现场处置权,也不敢正当行使自卫权。

四是身体素质不强,警务技能不高。

由于相当一部分民警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擒敌、防卫等基本警务技能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及时、有效使用警械,因而在被侵袭时不能快速有效地制止、制服违法犯罪嫌疑人。

五是防护意识不强,思想疏于防范。

由于袭警案件的突发性,少数民警对侵害者的过激言行,思想上未引起重视,面对侵害者的围攻和可能出现的暴力袭警,缺少应有的防范意识和心理戒备,在突遭侵害时常常措手不及。

二、袭警事件的预防及处置措施近年来,犯罪嫌疑人持械、持枪暴力拒捕袭警的案件显著增加。

由于警察在执行勤务中与犯罪嫌疑人距离较近,袭警抗警案件一旦发生,极易造成警察的伤亡。

因此,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要预防和正确处理袭警事件。

(一)袭警事件的预防1、明确分工、合理站位。

盘查时,应明确一人负责盘问和检查,另一人负责对周围敌情的警戒,防止盘查对象的同伙突然袭击,其他警察应负责对盘查对象的控制。

警察与盘查对象应相距1.5米至2米,这个距离在盘查对象直接攻击的范围之外,使警察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和空间。

站立姿势应为两脚前后开立,侧身面对盘查对象,右手扶在警棍或枪柄上,使身体要害部位暴露面小,而且便于拿警棍或枪支,也便于快速上前攻击和后退防守。

站位形式应根据警察的人数和盘查地点的障碍物情况而定。

如果周围有可利用的墙、树等障碍物时,可令盘查对象背对障碍物,警察将其围住,封住其可能逃窜的方向。

明确分工、合理站位,可使警察各司其职,发挥整体协防的功能,避免出现防守的遗漏,有利于确保警察的生命安全。

2、注意观察,加强控制。

盘查时,警察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盘查对象在袭警前总会有一些异常的苗头或迹象,如面部表情紧张、嘴唇发抖、左顾右盼、两脚不停移动、不能原地站稳等,警察应注意观察,使自己的防卫意识升级,随时准备反击。

盘查对象的手放在兜里或插在怀中以及位于背后时,应令其慢慢放在体侧,防止其手中藏有凶器、武器。

在整个盘查过程中都必须令其双手放在显眼位置上。

盘查对象携带箱、包或推自行车、摩托车时,应令其人、物分离,防止盘查对象利用这些物品袭警后,掏取凶器、武器。

证件检查时,先问清盘查对象证件放在何处,观察其放证件的部位是否藏有凶器,再令其慢慢用左手取出交右手,再递给警察,用这种反常的动作限制其袭警的可能。

查验证件时,警察应先后退一两步,拉大与盘查对象的距离,并将证件高举,做到人证兼顾,防止盘查对象突然袭警。

物品检查时,应令盘查对象退后两至三米,在其他警察对盘查对象予以监视的情况下,再实施检查,绝不能让盘查对象自己打开包拿出物品,防止其突然拿出凶器或武器袭警。

3、隐蔽接近缉捕目标。

在突袭抓捕中,应隐蔽接近缉捕目标,突然采取行动,能够减弱缉捕目标的反抗能力和反抗手段。

缉捕时,应利用巧妙的化装,隐蔽接近缉捕目标,或利用现场的地形、地物条件将自己隐蔽起来,当缉捕目标靠近时,再进行抓捕。

如果在夜间进行缉捕活动,应充分利用夜幕的掩护接近目标,如果现场有灯光,则应使自己处于灯光照射的阴影中,这样有利于隐蔽和接近。

在搜捕中,应充分利用门、窗、墙角等观察死角,隐蔽接近并注意不要发出声响惊动缉捕目标。

4、行动突然,方法得当,快速制伏。

在突袭抓捕中,一般应采用由后擒敌技术制伏缉捕目标。

一旦发起行动,技术要熟练,力量要大,动作连接要快,不给缉捕目标有反应和喘息的机会,争取一招制敌。

在制伏缉捕目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其手臂的控制,应多用摔拿的技术手段,少用踢打的技术,牢牢将其控制住,并迅速上铐搜身。

同伴之间配合要默契,由一人实施摔拿技术制伏,另一人迅速控制其双手并上铐。

在追捕犯罪嫌疑人时,警察追上后,应位于其身体右侧,猛力用手推其肩背部或用脚勾绊、踹其小腿,防止其转身用凶器袭击警察。

(二)袭警时的处置措施一旦犯罪嫌疑人袭击警察,警察应立即作出快速反应,根据嫌疑人距离的远近、自己警械的准备情况、同伴的情况及周围环境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反击措施。

1、犯罪嫌疑人持凶器袭击警察时。

如距离较近,警察应立即躲闪或用双手格挡其持械手臂,避开最凶猛的第一攻击,向侧方向跑开,在跑动中拔枪控制住歹徒。

如果其疯狂反抗,直接威胁到警察生命安全时,应果断射击,将其击伤、击毙。

如果没带枪支,则应继续拉大与歹徒的距离,给带枪伙伴创造射击的定向条件。

如果擒拿技术过硬,可直接抓住其持械手臂,用擒拿动作将其制伏。

当距离较远时,可迅速转身向后跑,在跑动中拔枪返身控制歹徒。

没带枪时,拾起任何可以作为武器的器具,与其搏斗。

搏斗中警察要虚张声势,大声呼喊,给歹徒制造心理压力,使其不敢恋战。

同时,还能引起周围群众的注意,求得群众或民警的支持,将歹徒擒获。

2、犯罪嫌疑人持枪袭警时。

如距离较近,应立即伸手抓住其持枪手臂,并使枪口射线远离自己的身体,而后用膝猛击其裆部、腰部,趁其疼痛之时,将其制伏;如果有同伴在场,则应死死握住其持枪手臂,并用力上举,为同伴上前援助创造时机。

当距离较远时,警察应迅速曲膝弯腰,蹲下或卧倒,以缩小身体被击中的面积。

同时,躲闪、滚动离开原地,并马上拔枪,以减少被击中的可能;警察持枪在手,应迅速判断情况连续向歹徒射击,进行火力压制,为自己或同伴的隐蔽和调整射击姿势创造时机;警察躲在隐蔽物后,应与同伴对歹徒位置实施交叉火力,以较准确的射击击中歹徒。

如果没带枪支,则应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并迅速退出歹徒火力杀伤区,确保自身的安全。

总之,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情况,只要警察训练有素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加强对嫌疑人的控制,并采取正确的技术和战术方法,就能最大限度防止袭警事件的发生,有效地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

总之,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情况,只要警察训练有素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加强对嫌疑人的控制,并采取正确的技术和战术方法,就能最大限度防止袭警事件的发生,有效地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