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一、汉语语音、词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语音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构成。
一个音节中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没有两个辅音连用的情况。
语音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声调的操练上。
(2)汉语声母可按发音部位(如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等)和发音方法(如塞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擦音等)来分类或分组。
教学要注意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加强对比练习。
(3)汉语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教学要多示范,多练习,多对比,可以利用教具(如发音器官示意图)以及夸张的发音让学习者揣摩、体会,力求发音到位。
(4)汉语拼音方案类似音标,只有注音作用。
只有充分利用听觉和视觉,将字(词)的音和形跟外界实物或头脑中的已有概念通过反复出现、反复刺激挂起钩来。
2.汉语词语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词语有趋向双音节的特点。
抓住这个特点进行词的诠释和辨析,帮助学习者加深记忆印象,有效地积累词语。
(2)汉语词语缺乏形态变化。
只能依仗词根组合、词序等手段来弥补本身形态的不足。
词语教学可在词素的组合和词序的排列上多下工夫。
(3)汉语词语的词义引申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可充分利用词语意义上的联想和联系来帮助学习者记忆。
3.汉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不同层级内部组合的一致性。
语法教学应着重进行汉语的组合和扩展训练,帮助外国学习者熟悉汉语词语搭配的习惯。
(2)汉语语序的配对特点。
语法教学要多注意汉语的配对习惯和配对的语义关系。
(3)汉语语序的变式。
它们和常式往往可表达同一个意思,但侧重点和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
教学中可多做语序上的变换练习,丰富外国学习者的汉语句型和句式。
二、学习者有无汉字背景的教学特点1.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1)听说比读写容易认读一个汉字,分三步走:“音一义”相联;“形一义”相系;“音一形”结合。
教学在发挥欧美人听说领先的优势时,也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汉字,让欧美学习者的读写也能跟上,不至于拉下太远。
(2)书写和识记汉字难首先要建立汉字的笔画观,改变拉丁字母的观念和书写习惯,以适应汉字的笔画。
其次要了解和熟悉单一笔画及其走向。
要让欧美学习者体会到:汉字字形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有序地叠加、镶接、串联而成。
培养他们汉字的字感。
字感包括独体字、合体字和部件。
认识和积累独体字,对欧美人学习汉字特别有意义。
欧美人懂得其中的造字规则,有助于他们认读、联想和记忆。
欧美人可能还会利用其他一些因素来认知汉字。
另外,书写汉字,能够熟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结构等,可加深字的整体形象和附加上去的读音的记忆印象。
(3)利用母语识记汉语词语在一段时期里,记忆、积累汉语词语的速度也相当快。
但抽象词语,需要用母语的词组,甚至句子才能解释清楚。
这就加大了记忆的难度。
从词形方面去联想,记忆的线索起码增加一倍,识记汉语词语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词语。
教师要避免孤零零地教学词语。
利用对母语词语的意义分类,给汉语词语也按照意义来归类,以方便记忆,即群集再认。
如何分类比较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应适当作些引导。
(4)句式的掌握和应用以简单句为主教师在加强词句的声音刺激外,还应及时地加快汉字教学的速度,以便欧美学习者学习并掌握长句和关系较为复杂的语句。
2.有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1)阅读比听说进展快除了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以外,还应训练他们快速回答、快速反应的能力,要提醒他们注意并加强对汉语词语声音的识别和辨析,不要过分依赖汉字字形。
(2)利用汉字来识记和积累词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母语中的汉字(词)来强化所学的汉语词语:形体有差异的要特别指出;意义有不一致的,也要特别提醒;形体不同而与古汉语词语有联系的,也可适当解析。
同时,适当地引导学习者把学过的词语按意义归类,进行群集记忆和再认。
当然,对日、韩学习者来说,加强读音的辨析和记忆,是至为关键的,否则就只能停留在阅读材料的平台上而难以开口,或说话结巴、不流畅。
(3)受本国汉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干扰教学中要多作汉语词语跟学习者母语中借用汉字(词)的区别和辨析,调动和加强正迁移,控制和减少负迁移。
第二章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一、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是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首先要分析教学任务,即确定学习者从起点达到目标要走的路程和途径,然后考虑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设计的有效教学技术,以及所需要采取的方法、措施等等。
教学任务的确定,先要了解和掌握以下一些情况:(一)对学习者先前学习过的知识的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要了解的内容,应包括:l.一般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常识2.目的语语言基础知识3.目的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掌握程度(二)对学习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把握1.学习者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说明学习者理解能力的高下,与学习者加工信息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大多数学习者的特点和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讲练比例,以及选择教学方法。
2.学习者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的高低很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并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关。
教师要把握好这两类学习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3.学习者同化新知的能力学习者接受新内容,实际上是把新内容接纳进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
如果新内容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相容,无法同化,就要改变、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知识,这个过程就叫顺应过程。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促使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新知的过程。
这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方式也有关。
教师要顾及具有排他倾向的学习者,改进教法,努力提高他们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能力。
(三)对学习材料的地位和价值的分析对每一篇学习材料的地位和价值的分析,可以着眼于以下几点:1.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后续知识的基础2.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培养某种技能的必要条件3.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交际会话中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4.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材料是至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不要轻易放过。
5.确认本课的学习材料与其他课的材料是并列的知识内容或并列的功能意念(四)对学习材料的分解1.学习材料的结构学习材料的结构包括整本教材的体例和本篇课文的构成。
(1)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情况(哪个义项,何种词性)和复现率;(2)语言点在课文中的体现和落实情况(是个例还是展示比较充分);(3)注释部分的内容——文化的、习俗的、句型的、科技的、经济的等等;(4)词语例释所作的词语辨析情况(是同义的、反义的还是有一个词素相同的;是本课中出现的,还是扩展出去的等等);(5)练习落实课文、生词、语言点、功能点的情况(形式、复现率、题量等)。
2.学习材料的重点确定学习材料重点的准则是:(1)既是课文所安排的语言点,又是学习者以前没接触过的新内容;(2)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3)学习者不易辨别而又常用的同义词或有一个词素相同的词语;(4)某一种表达功能常用的句式或句子;(5)课文所表达的有关中国文化习俗或价值观念的内容。
3.学习材料的难点确定学习材料难点的准则是:(1)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文化知识;(2)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疑难句子;(3)语言点中极易受母语干扰的部分;(4)学习者说话和写作中经常性出错或者故意回避的部分(主要是词语和句式);(5)是汉语所特有的、又很难转化为技能的部分(如“把”字句等)。
(五)提高教材可懂度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一般有:1.分段和归纳2.难词难句的解释3.语法规则的举例4.问题设计5.练习的设计和补充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拼读、词语搭配、词语扩展、填空、是非、选择、复述、问答、组词成句、造句、改错等等。
三大类;第一是理解类,即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第二是消化类,即有助于记忆所学知识的练习;第三是应用类,即有助于知识转化能力的练习。
6.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7.情景的设计和营造二、教案的撰写(-)教案的构成要素一份完整的教案,一般依照下列诸要素的次序撰写:1.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
2.课时分配及分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本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归纳、演绎、串讲、讲——练、练——讲、听说、问答、对话、复习、做练习等)5.复习旧课(提问、检查等)。
6.导入新课(以旧引新、文化背景介绍等)。
7.讲解新课——由下列步骤组成(步骤的先后次序应视实际情况来安排和组合):(1)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跟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2)词语解释(选择生词表中难理解的词语,补充释义);(3)分段;(4)难句解释;(5)提问和回答(提问的问题和回答的要点);(6)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7)语法点的讲授、操练和小结(例——规法或规——例法);(8)解释有关的文化内容;8.巩固新课(课堂练习、复述或小结);9.布置作业。
(二)教案撰写的注意事项1.教学目的、要求的撰写教学目的、要求,要陈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即本课学习的终点),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即理解、记忆和运用三个层次。
在撰写教学目的、要求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体现,力戒含糊、笼统。
2.五大环节的安排复习旧课、导人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五大环节。
每个环节需花多少时间应大致框定。
3.教学步骤的组织4.例句的编拟要事先拟就,并落实在教案中,尽可能避免临时匆匆忙忙地构思和造例句。
5.问题的设计经过有计划地周密设计的。
所拟的问题应尽可能有连贯性、启发性,并给学习者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和余地。
上课准备发问的问题,连同参考答案(至少是要点)都要写进教案。
6.文化内容的确定讲什么内容,怎么讲,都必须考虑成熟,所讲的重点和关键语句都需写进教案,以控制临场过多发挥。
7.作业的布置要注明教材中的哪几道题;如果另行补充测要附上练习题。
8.执教记录教案执行完毕,可写一点教学笔记,记录执教心得和学习者反馈的情况,积累教学和科研的资料。
(三)教案的修改和变更修改和变更的项目主要在于:1.教学目的、要求的拟定,其高低是否适当?2.原先确定的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学习者实际?3.原先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换?4.教学步骤的先后顺序是否要重新安排?5.词语解释、例句、问题和练习的再次补充。
三、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从广义上来说,凡一切课堂的教学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
而狭义的组织教学,仅就新内容的落实而言,即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新内容的导人、展开、转换和结束,以及提问和改错等,将新内容进行分解、组合、归纳,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感知、接收、加工、记忆和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导入、展开、转换和结束1.教学内容的导入从导入的内容分,有:(1)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