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直觉的方法通过对内在生命的体验来把握绵延,和生命一起思考。
柏格森认为生命就是既永远流动又永远在变化着的绵延。
绵延是世界的本质,它是纯粹的变化,连续不断的流动。
“生命冲动”既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以柏格森为主要代表的直觉主义美学,是从全面拒斥理性的生命哲学直接发源的,其反理性主义色彩更浓厚一些。
其基本思想是:一,主体的审美感知活动和艺术活动,都是绵延不断的生命冲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直觉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内心体验,它可以支配人的理智。
三,艺术家所描绘的、表现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而已。
四,艺术以艺术家独特的直觉体验为前提,它所表现的只是个人的情感,但是,艺术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却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三)形式主义美学20世纪初崛起、至30年代已经十分活跃的形式主义美学,是以强调艺术形式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来体现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意旨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尔、弗莱。
贝尔(1881-1964,英国)《论艺术》。
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或理性的内容,而在于线条、色彩或体积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有意味的形式”。
弗莱(1866-1934,英国)《视觉与构图》。
形式是平面艺术最重要的特征,线条和颜色的排列,把“秩序”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艺术家的眼光“更为超脱于本能生活的各种情欲”,它比使用的观点或争奇逐胜的观点,都更没有利害感。
形式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即是其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的排列组合关系,亦即“有意味的形式”。
它不是艺术家对任何外在事物的模仿,而是艺术家表现其情感的主观创造物,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客观世界的新的精神性实在。
这种观点对符号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结构主义美学以及文艺理论中的新批评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四)精神分析美学弗罗伊德(1856-1939,奥地利)《释梦》《关于心理分析运动的历史》。
人的精神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最本原的一种本能冲动,自我是受现实生活的各种伦理原则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超我是受伦理原则支配的道德化了的自我。
本能冲突在自我的支配下,只有在无意识状态下才能泄示出来,它在背后支配着意识。
被压抑的性本能(里比多)是生命和艺术的一种驱动力,艺术创造是被压抑的性欲的转换到一个新的方向的升华过程,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性欲的替代性满足。
艺术家是个“内向性格者”,过剩的本能欲望推动他去创作,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使幻觉变成了一种有形的现实——可供鉴赏的对象,这种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就是种诱惑的奖赏,那种诱惑力是种可预期的愉快。
兰克(1884-1939)艺术家是具有“想象的创造才能的那种类型的人”。
历史上伟大的民族,其文化发展过程是从泛性欲到反性欲再到最高级的性的断念之间的循环前进,艺术发展历程正是如此。
艺术家介于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最高级的艺术型的人最接近于精神病患者,最低级的艺术型的人则最接近于梦幻者。
艺术作品的起源在于性本能冲动无法满足所造成的倒退,特别是早年的性经验。
荣格(1875-1961瑞士)“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是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的概念,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集体心理强有力的因素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们整个的世界,创造着历史的也是集体心理。
原型是种巨大的决定性力量,它导致了真正的事件的发生。
艺术家“是一个具有高度感受力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
“艺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继续不断地培养时代的精神,召唤时代所缺乏的各种形式,艺术家抓住了这种从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型意象,把它纳入到与意识价值的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的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接受”。
其特征是:一,强调本能和无意识在人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二,艺术以象征的形式表现人类的潜意识。
三,文艺创作的源泉是无意识。
(五)法兰克福学派美学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是以社会批判的姿态登上现代思想的舞台的,其美学理论代表主要有马尔库塞和阿多尔诺。
马尔库塞(1898-1979美籍德裔)《理性和革命》《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论解放》《艺术和永恒性》《审美之维》。
《单向度的人》: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
艺术的实质是“革命”和“造反”,艺术的任务是永恒的美学颠覆。
艺术代表理想、自由,现实代表现实性、谎言、压抑。
艺术通过对现实的变形造就了主体的新感性,同时也就释放了新感性中被束缚的审美力量,重建社会的现实生产力。
《审美之维》,审美形式具有的革命性功能的表现:(1)审美形式是一种规律和秩序,是对原始物质材料混沌无序状态的革命。
(2)“艺术表现的美和崇高、快乐和真实,”借助其独有的审美形式在系统内部构造起一个完整而自我包含的世界,以其自律的审美理想对抗着商品化、物质化的压抑性现实,维护着精神层面高级文化的纯洁。
(3)作为最彻底的否定,作为大拒斥,审美形式显示了其最高的革命性。
艺术的革命力量从不来源于借助形式表达的革命内容,而恰恰在于形式自身。
阿多尔诺(1903-1969德国)《启蒙的辩证法》《权威主义人格》《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
、美学思想:(1)现代社会需要艺术,因为艺术可以拯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绝望;(2)现代艺术表现非同一的“异样事物”,异样事物有超脱现实、精神化、非概念性三个特征;(3)现代艺术创造过程需要遵循否定原则,不仅否定既定的经验现实,且否定艺术作品的可感知的外观。
(六)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尼采和基尔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狱”。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
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
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
人没有存在的理由。
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
人是自由的。
人就是自由。
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没有价值领域。
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
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七)现象学现象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奠基于1900年,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
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即从直接直观和先验本质中提取知识的途径。
在方法之外,现象学在研究对象上找到了连接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中间地带,为“纯粹逻辑学”找到了根基。
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径上,现象学找到了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的一条道路,被胡塞尔本人称为“先验的经验主义”。
胡塞尔胡塞尔提出一个口号: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到意识领域,丢开通常的思维方式,采取“还原法”对于我们通常的判断“悬置”起来,“加上括号,存而不论”,如此才能直觉到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发现意识中的基本结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有关某对象的意识。
茵加登茵加登认为作品是种独特的存在,既非实在的客体,也非观念客体,而是一种纯意向性的客体。
透过审美经验,在欣赏者欣赏或阅读过程中对于审美对象的观照过程,使审美经验“预备情绪”,继而使审美对象形成。
茵加登的美学对于后起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语意学、分析哲学等,都发生过影响,是种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他突出了欣赏者参与艺术作品创造的能动作用,对后来的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也有重要影响。
科学主义美学思潮(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亦称完形心理学美学。
它是把格式塔心理学运用于分析审美心理,探讨艺术作品内在结构而形成的一种美学理论。
考夫卡是其创始人,鲁道夫·阿恩海姆则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的知觉不是各种特殊感觉的总和而是人对对象的整体感知,所以它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呈现出“完形”的特征,这表明人的艺术经验具有与对象的动力结构性质相同的结构。
因此,意识经验与对象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
阿恩海姆阿恩海姆认为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是一种对力的感受结构,审美体验即是一种对力的体验,人们在知觉某种特定的形象时所感知到的力,它具有扩张和收缩,冲突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