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期末重点整理

美学期末重点整理

1.审美关系特点(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2.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3.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⑴古老:对美的探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我国西周时代的郑国史官史伯和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们两人不谋而合地认识到美的第一法则----和谐。

⑵年轻:直到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之父)正式出版了他的《美学》著作第一卷,而且第一次使用了“Asthetik”即“美学”这个术语,美学才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而诞生。

4.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三个阶段)①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研究问题:研究美的本质特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奴斯、普罗丁、奥古斯汀等。

②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文艺复兴到19世纪研究问题:研究人对美的认识能力.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

包括:英国经验主美学.代表人物有博克等;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儿、鲍姆嘉登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③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问题:研究语言对于美的表达能力.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

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

(2)中国美学(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关系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①古典美学:1,先秦诸子美学:儒家:孔孟,蒙城(“仁”、文质彬彬【文:形式,质:内容,指和谐统一】);道家:老庄,涡阳(“自然”,“生命”);2,魏晋。

②现当代美学a、两次美学大讨论-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

-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学热,展开了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这次讨论的主题仍然是美的本质,但范围已经扩展到美学的各个方面。

四个学派分别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b、四大学派-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象征,美是主观的,美感是美-客观论美学(蔡仪)美学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美在客观,美是典型-主客观论美学(朱光潜)美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结合-实践美学(李泽厚)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5.审美发生理论观点(1)游戏说(该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18世纪康德《判断力批判》提到“自由游戏”的概念;18世纪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席勒所说的游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也不是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

这种冲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动物那种无目的的本能活动中。

不过,动物的游戏与人的游戏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

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

(2)生物本能说(达尔文、弗洛伊德)(3)巫术说(20世纪特别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

泰勒、弗雷议,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

)(4)劳动说(普列汉诺夫,特点:劳动先于艺术;人的心理本性上说,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6.审美形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物、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特点: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侧重形式;特定的内容;不确定性审美特征:①天然性:黄山具有天然性,人工作不出;②奇特性:自然美中的神秘要素,无法理解如灵璧石的构成、质地、声音;③不确定性:自然美的内在规律是很难简单的把握的,如长江的美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④多变性:五上黄山次次不同;⑤超越性:自然美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得到超越了。

(2)社会美人的美(内在心灵表现:品质性格;趣味理想;情感。

外在形象表现。

)(3)艺术美(生命追求、价值理念、审美理念)审美特征:①是艺术家的创造;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非物质实用性;④永久性。

7.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是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的最高表现。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使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新阶段。

最大贡献在于把辩证法运用到了对于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

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

且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肃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与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

尼采是继黑格尔之后对悲剧发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美学家。

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

)两种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

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8.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9.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阿恩海姆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特征,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

把情感特征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审美主体意识情感性-构成阶段想象力创造性新的审美对象-评价阶段理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例:怀素—狂草①被云形状变化莫测(情感性)吸引(感知)②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对象(笔法、章法、结构)③理解满足审美想象、价值11.舞蹈美学——生命力(1)是身体哲学;(2)具有无言之美,契合了天人合一美学中的生命和世界的合一;(3)是生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4)是一种心灵表达,体现生命力;(5)从表达媒介看,形体语言、舞蹈语言最能展现生命活力。

12.审美教育蔡元培把美育成为“美感教育”,核心是情感教育。

《美育与人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美的普遍性与超脱性既是美育由此展开的现实依据,也应是美育所趋向的最终目标。

蔡元培所谓的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根本上仍是以道德感情的陶养为目的,即通过美育引导人们超脱现实中利己主义的营求,打破人我差别的界限,逐渐养成一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超越一己之利害的狭隘性和自私性,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完美的人格精神。

中国当代美学家20世纪5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答: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认为“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

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四,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认为,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1,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2,照搬哲学领域的唯物论唯心论的斗争思路反思的结果: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沟通。

西方美学的三个阶段:-本体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认识论美学:是指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认识为中心的美学。

它突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认为美可以凭理性加以认识。

~认识论美学五种形态:(经验主义美学,以休谟等为代表;理性主义美以笛卡尔、鲍姆加登为代表;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科学美学,以费希纳为代表;生命美学,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语言论美学: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分折哲学,把哲学与美学归为语言批判,他们从对语言的清洗入手,来消解美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大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从“生存”入手转变思想范式,他们认为科学与知识都不是万能的,科学与知识分解着人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又在何处?人还有什么?这成大陆哲学与美学关心的问题。

悲剧自然界没有悲剧。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悲剧,正如辞典里没有诗,采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

”——朱光潜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喜剧与悲剧都是一种审美意象,离不开审美主体,需要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

悲剧的概念:广义的悲剧(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狭义的悲剧(戏剧样式之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但与悲剧主角的道德因素无关。

他们不是因为做了坏事,而是由于自己的过失而陷入厄运或遭到灭顶之灾,这是命运的捉弄。

因此引起人们对悲剧主角的怜悯和对命运的恐惧。

黑格尔对悲剧的解释: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与调解,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

就悲剧主角个人而言,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就整个世界秩序而言,他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

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痛苦,但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