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学习如何借事喻理成了本节课的训练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是怎样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4、拓展对成语的了解,激发读书兴趣
5、练习用借事喻理劝告别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成语书、《话说中国》。
教学方法:
1、通过听读故事、看图片、角色转换领悟文中道理。
2、能力训练: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活动,寻找借事喻理的有效方法。
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四字词语接龙,调动学习兴趣。
一、成语导课。
同学们,看来你们平时积累了不少成语。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双胞胎成语,看看你认识它们吗?(出示ppt1)指名读,齐读一遍。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ppt2),板写,请学生注意跟写。
谁会讲这个故事?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寓言故事,却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10课。
/uploadfile/docume nt/20090507102635795.ppt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在请迅速浏览全文,解决两个问
题:1)、识记生字词、文中重点词,准备听写。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遍,正音。
全体用心读、书空一遍,注意易错处,马上听写其中四个词。
3、听写: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
同桌互批,展示错误,想法记住,自行纠错。
4、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两名同学回答后,
总结方法(1):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几个重点词语连起来说几句话,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刚才听写的四个词语)
5、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吗?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
以备解答。
三、细读文本,深化认识。
1、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会想什么呢?请一位同学当少年,再把故事绘声绘色地讲一遍。
怎样讲才能做到绘声绘色呢?学生回答后小结方法:抓住重点字词,抑扬顿挫地读。
其他同学当吴王,听完故事想了什么?
2、及时采访吴王,表扬形成方法:联系上下文思考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看图,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
/uploadfile/document/20090507102635795.ppt 出示ppt,分析:对于吴国来说,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背后隐伏的隐患是什么?先看根据形势图理解。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4%BA%C7%EF% C1%D0%B9%FA%D0%CE%CA%C6%CD%BC&in=22789&cl=2&lm=-1&st=&pn=2&rn=1&di =120382874865&ln=192&fr=ala1&fm=ala1&fmq=1331981755062_R&ic=&s=&se=&sme=0&ta 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4&-1&di68367877770&objURLhttp%3A%2F%2F %2F20100714%2F4139%2F201007%2F4139kwMJmg_b.jpg&fromURLhtt p%3A%2F%%2Fshow_pics.php%3Fshopid%3D4139%26bookid%3D908608 11&W431&H459&T9341&S24&TPjpg
(表扬学生会看图,未来准是个军事家)
3、小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仿写一个成语,那就是“吴王伐楚,诸侯在后。
”(板书)真那样的话,吴国可真是不堪设想啊。
所以说,一个成语挽救了一个国家呀!
2、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或者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的劝
告却听少年的)同桌讨论一下。
勇敢、爱国、很机智。
相机指导朗读出吴王的固执、怒。
少年的机智灵活。
3、那大臣是怎么劝的?哪位大臣来劝告一下?学生想象说话,注意据理力争的语气。
4、小结:少年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是力劝、直劝,少年则是——智劝、巧劝。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这个少年真是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5、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来体会一下少年的智慧。
先由同桌分角色朗读。
谁来试试?看图朗读/u ploadfile/document/20090507102635795.ppt
读完后进行评价。
6、少年表面是讲螳螂捕蝉的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这种方法是借事喻理。
(板书)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若还有疑问,可设计以下引导语:谁当小老师,再来解答一下?)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若无人提到吴王、大臣,可以这样引导:三人行必有我师。
从少年身上我们学到机智委婉。
那从吴王、大臣身上能学到什么呢?简略带过。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历史上,借助故事以事喻理的成语还有不少,你能说出几个吗?小组交流,记住自己组想到了几个,看哪个组说得最多。
3、老师也搜集了几个成语(ppt)(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等)。
你了解哪个?说给大家听。
你想了解哪个?/question/63725720.html(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question/99211093.html?an=0&si=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question/3753328.html?an=0&si=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示幻灯片,可以指名由学生读,时间要充足,避免走马观花。
快速阅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question/87368837.html看看它和螳螂捕蝉有什么相似之处?
4、出示《话说中国》,《成语故事》等书,小结:祖国文化博大精深,读千年美文,做君子少年,记住一些永恒的经典,能给你一生带来只要的影响。
5、读书使人睿智。
同学们都是腹有诗书的书香少年,不妨想想:如果你是少年,你会怎么劝阻吴王?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小结:借事喻理,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真高兴同学们也拥有了这种能力!
7、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提高。
五、作业超市:
1、续编故事:第二天,吴王上早朝时当众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
大臣们大吃一惊,议论纷纷。
吴王微微一笑,说:“是这么回事……”。
3、仿照《负荆请罪》,排演《螳螂捕蝉》。
4、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赵王、犯了错误(比如上网入迷、课堂上看课外书、乱花钱等),你怎么说才会使他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