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丰南区实验小学东校区张雪静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为揭露日军的狼子野心作下铺垫。
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第二、三自然段讲述了日军蓄谋已久,挑起战端;第四、五自然段讲述中国军队誓死不让寸土的顽强抵抗。
第六至八自然段写在中国共产党号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纵观全文,围绕“卢沟桥烽火”重点引导读者感知“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的烽火”——“中国军队点燃抗击侵略的烽火”——“日军大举进攻蔓延战争的烽火”——“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抗日的爱国烽火熊熊燃烧”等几方面内容,从而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讴歌中华儿女顽强抵抗外辱的爱国精神。
文章浓缩了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所述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意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那段史实,唤起心灵体验,感悟文本,产生共鸣。
本文为主题单元的开篇,其知识引领、主题感悟均为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前瞻阅读、借助网络进行有效预习的能力;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小组交流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张力,能很好地将文本信息、教师提供信息、自我搜集信息融汇成个性化的感悟;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史实知之甚少,仅限于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的信息,有基本的爱国意识、情感,但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历史意义了解不够,对抗日精神感受不够深入。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堂课选择多媒体体教室环境,原因分析:本课浓缩了卢沟桥事变的过程,文章顺序性强,情感随文章的推进而层层升华,为多媒体信息充分预设、教师引导生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相对于本文的知识、情感都较为薄弱,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感染、启发、引导、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更具有课堂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同仇敌忾的英勇行为。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和情感;通过感受、内化多媒体提供的信息,以及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深化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体会;通过朗读的恰当穿插,再次内化感悟,升华对文本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同仇敌忾的英勇行为。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感受自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民的抗日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情怀。
四、教学流程图流程图符号说明:开始,结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完成学习活动:流程线:《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流程图五、教学环节说明(一)回顾、激情、导入多媒体整合点:出示卢沟桥战略位置示意图,伴有低回的音乐《松花江上》。
教师活动:叙述文章第一自然段。
学生活动:深入低沉的气氛,再次观看卢沟桥战略位置示意图,听老师的叙述,回顾卢沟桥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意图。
多媒体:音乐停止。
教师活动:“九.八一”的战火正悄然蔓延至卢沟桥,结合上节课所学,你能再次揭露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意图吗?学生活动:用简练的话叙述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意图。
【整合点诊断:所授内容为第二课时,因此,第一环节的设置应体现知识的系统学习——回顾旧知,链接新授,承上启下。
低回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低沉的氛围,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再次的思考交流铺就文章最初的格调——对日军妄图全面掀起侵华战争的动机分析与真相揭露,为下文感悟日军的“挑衅”、“蓄意”、“残暴”,感悟对日军的“恨”,对中国军队的“敬”作下铺垫。
】(二)品读、感悟、移情体验教师活动:(过渡)处于咽喉要道的卢沟桥,日军窥视已久。
在侵华野心的驱使下,日军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卢沟桥。
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顿失往日的宁静。
1.整体感知,了解事变经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概括思考卢沟桥事变的过程。
学生活动:默读思考。
教师活动:请个别学生概括交流。
学生活动:个别交流,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评价小结。
板书:日我【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整体感知事件过程,为下文的具体感悟打下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2.细节感悟,解读真相,激发情感教师活动:(过渡)这是一场敌与我的较量。
在这场较量的初步感知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敌”与“我”的形象?学生活动:选择评价“日军”与“中国军队”的形象。
教师活动:随机引导、点评,相机板书。
(预设:依据学生学情判断,他们有能力初步感悟出日军“蓄谋已久”、“蓄意挑衅”、“狡诈”、“阴险”等关键词;能初步感悟中国军民的“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爱国”等关键词)【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思考交流为基础,形成板书,既体现师生互动成果,又为下文细节感悟铺就基础格调。
】(1)感悟日军的阴险、残暴,激“愤”之情。
①品词悟句的基础感悟——有感罪恶之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勾画出能体现日军阴险、残暴的词句,用关键词批注它们所体现出的日军的本质。
多媒体:出示文字“揭露日军的本质和罪行”。
学生活动:边读、边思、边动笔。
教师活动:巡视收获信息、随机指导后引导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感受、倾听补充。
多媒体: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教师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搜查”双引号的作用、“蓄谋已久”、“挑衅”两词的本义及在此语境下的含义、“全副武装”、“恼羞成怒”所反映出的日军的心理,勾勒出日军阴险、狡诈的嘴脸以及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是高年级语文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有所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交流与生成,在内心形成以本体感悟为基础的理解,为后文作下强力的铺垫。
】②推波助澜的升华理解——有感罪恶烽火的点燃。
教师活动:(过渡)“搜查”是日军企图冲入宛平城的借口,“恼羞成怒”揭开他们蓄谋已久的阴险嘴脸,疯狂的子弹洞穿他们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
历史将记录这一罪恶的行径,让我们一起倾听历史的声音。
多媒体整合点:播放视频1:《卢沟桥的枪声》节选。
学生活动:观看并倾听。
【整合点诊断:此前学生对于日军蓄意挑起战端的理解只源于文本中有限的词句感悟,其理解是初步的,感知性的,还缺乏心灵深处的共鸣,因此播放多媒体视频,将书面文字还原成历史真实的记录和诉说。
学生融入黑白色调的历史空间,通过倾听叙述,更加明晰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印刻对历史真相的了解。
同时,通过侵略画面的观看,感受日军的罪恶行径;透过弥漫的硝烟,点燃学生内心的愤慨;透过激烈的枪炮声,激发学生愤怒心音的迸发。
在强烈的心潮激荡下,形成难以抑制的表达欲望,去表达愤慨之情,去抨击日军的罪恶行径。
】多媒体:画面定格在文字“卢沟桥事变”。
教师活动:这历史的声音还怎容日军那罪恶的借口、那蓄意的栽赃?听着历史的证词、看着那弥漫的硝烟,此时你的内心有何感受?学生活动:畅谈感受。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升华引导。
教师活动:日军点燃卢沟桥事变罪恶的烽火,他们全面侵华的罪恶行径,让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无比激愤。
(板书:点燃罪恶的烽火)带着此时的情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
个别展示读。
教师活动:相机指导点评。
(2)感悟我军的英勇、顽强,激“敬”之情。
①对比品评,初悟朗读,有感英勇壮举。
教师活动:(过渡)在弥漫的硝烟中,是日军可憎的嘴脸,同时,在弥漫的硝烟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最渴望看到的身影。
那是一群怎样的身影呢?学生活动:简练回答。
教师活动:点拨并小结,那是我军英勇、顽强的身影。
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两遍,感受哪些关键词震撼了你的心灵?朗读感悟,用心灵描摹中国军人的身影。
多媒体:出示文字“描摹中国军队的身影”。
学生活动:朗读感悟。
【设计意图:有了第二、三自然段感悟关键词的基础,现在以读代悟,更能触发学生对我军油然而生的敬意。
】学生活动:通过关键词句畅谈自己的感悟。
教师活动:倾听、点拨、引导学生重点通过我军的“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及日军的“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窜”等表现的对比,感受我军的英勇顽强。
多媒体:出示第四、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
教师活动:在感悟的同时适时点拨升华,引导学生读重点语句,读出我军的英勇顽强。
②情境延展,想象激情——有感抗击烽火的点燃。
教师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动人心魄的战场。
多媒体整合点:播放视频2《卢沟桥的枪声》节选。
学生活动:观看倾听。
多媒体:画面定格在文字“硝烟弥漫的战场”。
教师活动:没有搏杀的场景,没有枪炮的声音,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是历史的诉说、是硝烟的弥漫、是风摇树撼的震颤,融入历史的霎那间,走进战场,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学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想象当时的情景,广泛交流。
教师活动:抓住学生的想象,点拨生成文本之外的语言,升华我军英勇顽强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我军的敬佩之情。
教师活动:卢沟桥畔,点燃了抗击日寇的烽火。
(板书:点燃抗击的烽火)请你读出我军之英勇,你心之敬佩。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分别展示读第四、五自然段。
【整合点诊断:文本中描写我军英勇抗击日军的两个段落文字集中、叙述具体、易于理解。
对于这样平实易懂的文字,如何唤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如何使其成为情感的激发点,除了品读词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入境、动情。
因此,以多媒体视频的辅助为激发点,将对文字的感悟转化成入境的想象,试图实现“入境想象、情动而辞发”的目的,实现感悟方式的转变。
视频中并没有具体的搏杀场景,只有环境的渲染,这既能给予学生心灵的震撼,又能很大程度地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有了情感的共鸣,加之想象的张力,更为英勇、悲壮的一幕幕在学生头脑中展现,想象——丰富文本,述说——升华情感,力求“引水向渠、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深层解读,感受罪恶、正义之烽火蔓延1、以读代讲,感受生死危难。
教师活动:日寇亡我之心不死,调集兵力不断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