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

《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 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 其中只有两 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全篇描写了一个 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 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 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 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 尽管身分不同, 目的不一, 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

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 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 但诗人并不是要 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 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

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 故山。

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 的愿望。

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

”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 自然著上轻松愉快、 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 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这四句全用白描 手法。

“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 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显然他并没有看到 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

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 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 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

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 也有诗人热爱 大自然的愉快情趣。

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 《登池上楼》 ) , 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 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

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

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 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 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然后加以轻轻点染, 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 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 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 林,很少与人交游。

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 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 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 故。

《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 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 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 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 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 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 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一旦 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

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 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

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 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 、谢灵运、王维 、孟浩然 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 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 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

这些评价 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赏析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 其事失传, 今存诗四首。

韦应物赠冯著诗, 也存四首。

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

他先在家乡隐居,清贫守 真,后来到长安谋仕,颇擅文名,但仕途失意。

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 到广州。

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后又来到长安。

韦应物对这样一位朋友是深为 同情的。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至十三年在长安, 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 约在 大历十二年再到长安。

这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

诗中以亲切而略含诙谐 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它写得清新活泼,含 蓄风趣,逗人喜爱。

刘辰翁评此诗曰:“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确乎如此。

开头两句中,“客”即指冯著。

灞陵,长安东郊山区,但这里并非实指,而 是用事作比。

汉代霸陵山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

东汉逸士梁鸿曾隐于此,卖药 的韩康也曾隐遁于此。

本诗一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 还是一 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

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

“采山”是成语。

左 思 《吴都赋》 : “煮海为盐, 采山铸钱。

”谓入山采铜以铸钱。

“买斧”化用 《易 经 。

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 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

“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 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 但只得到一片荆棘, 还得买斧斫除。

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 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

但是 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 飏”是形容鸟儿飞行的欢快。

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 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

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 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 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 物是公正不欺的, 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 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 般焕发才华, 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所以末二句, 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象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 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 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

它的感人, 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 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

因此他能对一 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

也正因 如此,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形式,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

它 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

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读来似乎 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 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 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 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 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 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 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 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 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 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 夫也不在了, 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 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 由于渡口在郊野, 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 则傍晚雨中潮涨, 正是渡船大用之时, 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 伤的情怀。

在前、 后二句中, 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 并用“独怜”、 “急”、 “横” 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 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 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 改革而无力, 思欲归隐而不能, 进退两为难, 只好不进不退, 任其自然。

庄子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 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 虚而遨游者也。

” ( 《庄子。

列御寇》 ) 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 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 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 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所以 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 诚然不错, 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 小人在上”, 也失于死板; 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

因此, 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 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诗中的“楚江”、“建 业”,是送别之地。

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 所以叫楚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