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诗词赏析六篇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韦应物《闻雁》赏析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
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
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韦应物《长安遇冯著》赏析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其事失传,今存诗四首。
韦应物赠冯著诗,也存四首。
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
他先在家乡隐居,清贫守真,后来到长安谋仕,颇擅文名,但仕途失意。
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到广州。
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后又来到长安。
韦应物对这样一位朋友是深为同情的。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至十三年在长安,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约在大历十二年再到长安。
这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
诗中以亲切而略含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它写得清新活泼,含蓄风趣,逗人喜爱。
刘辰翁评此诗曰:“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确乎如此。
开头两句中,“客”即指冯著。
灞陵,长安东郊山区,但这里并非实指,而是用事作比。
汉代霸陵山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
东汉逸士梁鸿曾隐于此,卖药的韩康也曾隐遁于此。
本诗一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
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
“采山”是成语。
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
”谓入山采铜以铸钱。
“买斧”化用《易经。
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
“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
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
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是形容鸟儿飞行的欢快。
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
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象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
它的感人,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
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
也正因如此,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形式,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
它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
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读来似乎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三、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
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
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四、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
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
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
“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
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
“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
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
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
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
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
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
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
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
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
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
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
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
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
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
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
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