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语文、英语试题卷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一、选择题(语文1-10;英语:词汇判断11-20;选择填空21-30;补充对话31-40;阅读理解41-50;完型填空51-60。
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语文1-10(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龙盘虎据从谏如流循环往复陈词烂调B.一诺千金出奇不意粗犷豪放白壁无暇C.矫揉造作人情世故炙手可热纵横捭阖D.自园其说道貌岸然趋之若骛食不裹腹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品味..的作品来的。
B.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驱除..疾病。
C.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计划..,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D.尽管这只是一次演练..,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至11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B.新成立的歌德拍卖公司一鸣惊人....,在举行的首次拍卖会上将齐白石的一件《花卉草虫》以2464万元成功拍出。
C.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制造”这一广告做到全世界去了,就义正词严....地说,世界各国人民离开“中国制造”日子就过不下去。
D.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太深重了,他们对于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怀有强烈的感情,他们现在想要扬眉吐气....有啥不好理解呢?语文、英语试题卷第1 页(共 5 页)4.作品、体裁、作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罗贯中B.《太阳礼赞》——诗歌——郭沫若C.《威尼斯商人》——戏剧——莎士比亚D.《过秦论》——散文——贾谊5.古诗文背诵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B.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C.东篱半世蹉跎。
竹里游亭,小宇婆娑。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6.下列对语文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通知就是把需要告诉有关单位和人员的事项,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公文。
通知一般以“上行文”为主。
B.感谢信属于致意、表态类的专用书信。
C.海报的特点是醒目、信息传递快、制作简易。
D.我国古代把一切文字著作通称为“书”,而“信”却是指送信的使者。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本来老人家那天还谈了很多往事,可惜的是,湖南语对我还是似懂非懂,现在想起来深觉遗憾。
B.3月25日,被视为丹麦象征的“小美人鱼”铜像开始了远赴中国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旅程。
C.对于饮食,当今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快餐,但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了多种疾病和严重发胖。
D.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打击借口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违法违规行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8.下列各句与修辞手法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设问B.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比拟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比喻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比喻语文、英语试题卷第2 页(共 5 页)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B.“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C.但是,“登上去!登上去!”的意志鼓舞着他们,也终于登上那巍峙的高处了。
D.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外连衡而斗诸侯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语文(80分)二、现代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65题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非这样锱铢必较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61.文中加点的词语本来都是贬义词,作者却赋予它们新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具语文、英语试题卷第3 页(共 5 页)体谈谈它们的意思。
(每空2分,共4分)咬文嚼字:锱铢必较:62.给加点的字注音。
(每空1分,共2分)没镞.()锱.铢必较()63.最后一句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联系上文谈谈“这种分别”指什么?(4分)64.选词填空并解释词义:“在表面上像只是文字的分量”(斟酌掂量)此横线上应填入,(1分)意思是。
(2分)“改为‘终不能入’便觉”(黯然失色索然无味)此横线上应填入,(1分)意思是。
(2分)65.《史记》的作者是我国时期的史学家。
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家先生。
(每空1分,共4分)作者举《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改写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三、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6-68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每空1分,共4分)诚:私:刺:间:6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2分,共6分)皆以美于徐公。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8.本文出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又称《》,这是一部体的先秦历史文献,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语文、英语试题卷第4 页(共 5 页)而成。
“讽”的意思是。
(每空1分,共4分)邹忌的巧妙之处在于:。
(2分)四、作文(40分)6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
这一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位在自荐表中填写“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
大家都感到奇怪:怎么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在自荐表中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以擅长做苹果饼为荣。
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
如果她当初填“擅长厨艺”,结果会怎样?肯定不会像“做苹果饼”这么打动人心。
那些填擅长运动、音乐、绘画的,可能也就是会打打羽毛球、吹吹口哨或者画画线条而已。
但是,他们不那样写,非要填写一个大而笼统的概念。
其实,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细细想来,特长就是我们自己所擅长的某种技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我们平时不善于发现,或者不能够正视罢了。
读了上面的文字,请以“认识自己的特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英语(20分)五、汉译英(每个句子4分,共20分)70.多亏了因特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71.只要你不失去信心,你就会成功。
72.没有空气和水我们不能生存。
73.这台钢琴需要修理。
74.有志者,事竟成。
语文、英语试题卷第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