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体育保健学》课程结课论文论文题目: 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姓名王名亿班级测绘11-3班学号 07113023学期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程2013年1月[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健康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合理的运动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健康。
然而运动中的伤害和损伤也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
本文从运动损伤的概念和种类说起,分析运动损伤的起因及预防,使我们大家熟悉一些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和恢复手段,有利于提高大家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使体育锻炼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 运动损伤预防处理上了很久的孙耀老师的课,也听了老师讲了许多有关体育保健的知识,感觉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我觉得意义并不在此,因为知识是一部分,感悟和经验也是一部分。
老师每次上完课后,都会给我们讲几则蕴含着道理的小故事,也经常以自己的亲身亲历来传授我们经验和人生的一些道理,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让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也能学到一些课本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者一个人在一生之中会犯的错误等等对我们以后的道路有好处的东西,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最大限度的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以下是我自身感受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答案,希望我自己,也希望大家能够做到,健健康康的生活下去~一、运动损伤概念:运动损伤就是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
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
如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与体操动作中的支撑、转肩、跳跃、翻腾等技术有关。
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与标枪运动员。
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正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状态不佳,缺乏适应环境的训练,以及教学、竞赛工作组织不当。
运动损伤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损伤治疗不当、不及时或过早参加训练等原因可转化为慢性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由于损伤的情况、性质、时间以及损伤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运动损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运动损伤按时间可分:新伤和老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
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从发生损伤的部位来看,四肢的损伤率较高,皮肤的损伤率次之,损伤主要原因为与器械的摩擦以及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在四肢发生运动损伤时下肢所占比例较大,主要为踝关节的扭伤,这是由于大多数运动项目由下肢发起,最后以下肢的制动结束,以及踝关节特殊的生理结构,场地不平整和对抗等原因造成。
躯干部位损伤率最低,与大家参加的体育项目特点和参加体育锻炼时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关。
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为皮肤,其次为踝关节扭伤,男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较多,而且损伤的程度和频率远大于女生,这于男生喜欢参加对抗性强的项目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它使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严重者还可导致残废,甚至死亡。
健身的目的是为健康,但由于运动不正确的锻炼方法造成运动损伤这就不值得了。
对一般体育爱好者来说,运动损伤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可以说运动损伤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三、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1.缺少思想教育:在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2.在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生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
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教学训练原则,使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才能更有效的减少运动损伤。
3.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由于对运动损伤的严重性后果认识不够,预防损伤的意识不强,运动中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正确保护不及时,易造成运动损伤。
同时带伤训练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思想根源。
4.准备活动不充足: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全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身体各关节活动不充分,肌肉伸缩能力差,易增加肌肉的粘滞性,导致动作不协调,容易受伤。
5.技术动作不规范:技术动作不规范缺乏质量保证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正确的技术运动是健美锻炼卓有成效的关键,即使完成计划中最后一次练习,也要用正确姿势去做,可以借外力帮助,但决不能改变动作要求。
6.运动量过大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过大使身体的各部分机能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注意力减低,机体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运动损伤。
四、运动缺乏对人体的影响:1.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导致氧运不足,血管弹性减弱,心脏收宿力不足,心功能降价,引发疾病;2.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肺血流量减少,气体交换效率下降,呼吸表浅,呼吸的调节能力减弱,进而导致呼吸功能的降低;3.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慢,使人的记忆力与大脑的耐久力都比较差,大脑皮层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减弱;4.对运动系统功能的影响;易导致骨质酥松,使骨重量减低,活动功能下降,骨周围肌肉组织肌力无力,易骨折,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减低;5.对肠胃功能影响;久坐不动者的肠胃蠕动慢,食物集聚在肠胃,使肠胃负荷加重易引发一系列关于胃疾病;6.运动缺乏可导致亚健康,肥胖等一系列社会“现代病”发生。
五、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运动前:(1).要掌握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2).要掌握好所进行运动的技术动作:因为不佳的技术动作极易违反身体结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容易发生损伤。
(3).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健身方式。
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也各不相同。
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肌肉力量、关节灵活程度及伤病情况选择正确的活动.2.运动时:(1)首先要进行热身A.热身运动时,除了常规的从头至脚的徒手热身方式外,身体各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也要进行充分的活动。
还可借助跑步机、健身车等进行较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B.全身热身后,要进行局部关节、韧带和肌肉的针对性活动。
比如当日主要练肩,那就要对肩部进行针对性的热身,如用高位拉力器做颈前或颈后下拉,前、后各做1至2组,用轻重量,每组做15次。
C.热身运动一般以10分钟为宜,冬季可稍长些,约15分钟。
热身时间不宜太短或太长,太短热身不充分,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太长体力过早消耗,影响正式锻炼。
(2) 在运动健身时应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运动时,每个人应先小后大,逐渐加量,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般锻炼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一周2-3次左右,慢慢到最多一周5次,根据自己的身体的情况,如果出现疼痛就要停止运动。
不要运动试图穿越疼痛阶段,这样会使你的疼痛由慢生到永久的伤病。
(3)在运动健身时应进行多种运动相互补充。
有些人,由于兴趣原因,总是长时间重复某种运动,造成某些部位的慢生损伤。
为了防止这些不必要的伤害,应当各种运动相互配合,全面健身。
(4)在运动健身时要注重身体基本素质锻炼。
要适当进行肌肉力量练习,以加强肌肉力量,增加肌肉感受性,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持关节稳定性,延长运动时间。
(5).运动量不要过大:要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损伤。
(6).加强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监督:包括不使用损坏的器械,运动的场地要符合运动要求,运动时要穿着合适的服装(包括鞋)等。
(7).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如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疲劳时,随着机体生理功能的下降,警觉和注意力的减退,机体的反应会相对迟钝,在这种情况下运动易引起运动损伤。
此外,运动者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若运动者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其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
3.运动后整理放松锻炼后的整理放松运动也是必做的。
它能使人体从运动状态平稳地回到安静状态,有利于偿还“氧债”,加速乳酸等废物的排除,快速消除疲劳,促进肌体恢复。
许多健身者不重视整理放松运动,练完就走人,虽然当时没有什么不适征兆,但第二天或下次锻炼时就可能出现肌肉疼痛或关节损伤等症状。
整理放松方法 (1).慢跑5至10分钟能全面促进肌体恢复;练完大腿骑5至10分钟阻力较小的健身车,既能缓解大腿肌的紧张状态,又能恢复肌肉弹生。
(2).反方向拉伸练习。
在健身锻炼结束时,适当安排与训练部位方向相反的肌肉拉长和伸展练习,对加速肌体恢复和预防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譬如,肩、腰部练习结束时,做单杠悬垂、提膝或前后摆动等放松练习,可迅速减轻肩腰部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压力和酸痛,促进肌体恢复。
牢记以上各条,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中伤害的发生。
万一发生了运动伤害,则应立刻停止运动,冰敷受伤部位,并加压包扎固定受伤部位:尽早寻求专业运动医学医生。
参考文献《运动损伤防治》编毛雨生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竞技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与预防》编刘晓丽出版日期2009《运动损伤的应急措施》编姚正国出版社: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中国健美协会出版 2000.《在体育运动中如何预防学生的运动损伤》何建军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