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一中高一年级语文自测一. 基础部分(22分)1.默写(10分)(1)水何澹澹,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
柳宗元《小石潭记》(3)天行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易》(4)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5)业精于勤荒于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进学解》【答案】:(1)山岛竦峙。
(2)俶尔远逝。
(3)君子以自强不息(4)必先利其器。
(5)行成于思毁于随。
2.按要求选择。
(12分)(1)今年南汇桃花节,小刘去踏青觅胜,欲留影配诗,下列诗句和赏花场景不匹配的一项是( )(4分)A.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B.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C.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D.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
(2)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4分)(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 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 我们特邀请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
(丁) 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 (甲)B. (乙)C. (丙)D. (丁)(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
,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
①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③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④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⑤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A.③②①④⑤B.②⑤①④③C.③②⑤④①D.②⑤③①④【答案】2.(1)C (2)D (3) B【分析】(1)先审清题目要求:“桃花节”季节是春天,分析诗句是否符合春天。
从诗句字面“灼春融”、“桃花”、“东风”都能判断是春天,故用排除法,选D。
A.吴融《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B.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C.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李九龄(唐)的《山舍南溪小桃花》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
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D项,“光顾”是个敬辞,“光”是“使增光彩”的意思,“顾”义为“访问”。
“光顾”就是说:“(你)到来使(我)增添光彩。
”最初是主人对宾客来访时讲的敬语,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
本题中把“光顾”改为“参加”。
二.阅读部分(48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16分)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①南方人指路总是说前后左右。
北方人指路总是说东西南北。
前后左右,以人为转移,是一种主观方位;东西南北,以物为坐标,是一种客观方位。
这样说起来,似乎南人较为崇尚主观意志,北人较为遵从客观实际。
②指路方式的不同,当然还可能有更多的原因。
比方说,南方降雨量偏多,云雨当头时四野茫茫,如果行人没有随身携带指南针,就很难像在北方多见的晴空之下,瞥一眼日头,轻易辨出东西南北。
③又比方说,北方平原地较多,建房不常受到地形限制,可以建得四向方正,多以皇宫或神庙为中心,次第森严秩序井然组成棋盘式格局。
在那个棋盘里,东西南北已被纵横街道刻入人心,很难有南方的份模糊和混乱。
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
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道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
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
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
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
它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⑤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
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诸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晔的节日大团圆。
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
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⑥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
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⑦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
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
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⑧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萧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
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
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浸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质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⑨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暖味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元。
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供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理养在地基下面了。
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
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声里 .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
⑩这不能不使人遗憾。
(11)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3.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传统旧式宅院在现代化潮流面前无可避免地颓废的原因。
(4分)4.试分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第⑧段中“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一致、生活方式的相似以及思维习惯的相近。
B.第⑨段中作者引用清代涨潮的例子,既和后面的今日现象作对照,又增加了标题中“遗憾”的丰富内涵,体现出语言的雅趣。
C.作者之所以会感到“遗憾”,既在于现代建筑正在改变社会的结构,改变人的心理,又在于形式趋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会使人少了清心和雅趣。
D. 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表明了历史终究是发展进步的,而历史在进步的同时会留下许多遗憾,这体现了作者辩证的态度和时代的眼光。
6.综合全文,文章第①段为什么要谈论“南方人指路”与“北方人指路”,而不是从南北方的建筑直接写起? (4 分)【答案】:暂无(二)阅读下面古典诗歌,回答问题: (10分)五洲夜发(南朝)阴铿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7.本诗的体裁是 (2分)8.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本诗以“夜发”为线索,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B.本诗中的“阔”和“迥”展现了寥廓、清空的境界。
B.本诗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D.诗中的“惟”、“但”两字意在突出“愁人”的孤独无依。
9.最后两句采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
(5 分)【答案】7.古体诗 8.D 9.暂无【分析】7.五古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8.C 理解错,正确的理解是“为减轻夜行的劳顿,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唱起悠扬的歌.而在这幽静清寂的夜里,对于行舟水上,急于赶路的诗人来说,却是愁苦难耐,难以安眠的,亟待早早天明”【译诗】夜晚江面在雾里显得更辽阔,一弯新月在远空透着微明。
顺水船只以灯火为标志行进,惊起睡凫只听见凫飞之声。
船夫不时地唱起渔歌,心事重重的人多次询问现在几更?【解析】这是一首雾夜行船的诗,诗描写了雾江行船的朦胧美,也抒发着作者抑郁的心情。
开头两句,诗人以传神的笔为我们挥写一幅月夜雾江图:“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阔”是夜江的特点。
为什么会显得这么阔,一是因为夜间,二是因为雾里,雾里看江看不清,江水岸上同。
这夜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新月”如钩,高悬空中,在远处透出微明。
江、岸、雾、月,宁静、幽雅、谐和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朦朦胧胧,美不胜收。
这是静的图画。
下面,一“船”一“凫”,打破寂静,给人带来了生机:“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雾中行船,渺渺茫茫,只有灯火作为行船的标记,远远望去,如萤如豆,却给夜江增添了无限生机。
惊起的宿凫也是看不见的,只飞声入耳,才知在茫茫的夜雾中凫的惊飞。
这一联工对诗,有色有声,的是佳句。
最后两句写不同的人的不同心境:“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就更使这幅画卷活跃起来。
渔歌声声入耳,而船上的愁人呢?却不耐长夜,不耐茫雾,有所思,有所忆,有所盼,多次问“几更”,作者的抑郁心境,通过“数问更”巧妙地表达出来。
诗以生活为根基,描画了月夜雾行舟的美的图画,由远至近,由大至小,细腻逼真,给人以可亲、可爱、可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