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小结
sp M
MY
6
。
27、在EDTA配合滴定中,为了使滴定突跃增大,一般讲, pH值应较大。但也不能太大,还要同时考虑到待测金属 离子的(水解)和(羟基)的配合作用。所以在配合滴定 中要有一个合适的pH值范围。
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KMIn>KMY或KNIn>KMY
MIn(NIn)比相应的MY还要稳定,以致到达 化学计量点时,加入稍过量的EDTA仍不能夺取 MIn中的M离子使指示剂游离出来,因而看不到 终点颜色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 现象。可以采用掩蔽剂或返滴定法消除。 僵化现象 KMIn≈KMY
12、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的关系是(C) A、Ka=Kb B、Ka×Kb=1 C、Ka×Kb=Kw D、Ka/Kb= Kw
13、HPO42-是PO43-的共轭酸,是H2PO4-的共轭碱。 14、在pH=6.0的土壤里,下列物质中浓度最大的为(B) A、H3PO4 B、H2PO4- C、HPO42- D、PO43-
2、定量分析工作中,对定量测定结果误差的要求是(E)。 A. 误差越小越好 B. 误差等于零 C.对误差没有要求 D. 误差可略大于允许误差 E. 误差应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3、有一组平行测定所得的数据,要判断其中是否有可 疑值,应采用( D ) A、t检验 B、u检验 C、F检验 D、Q检验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EDTA与金属离子大多数形成1:1的配合物,
lgKMY=lgKMY-lgY
1、滴定曲线的上限高低取决于lgKMY′ 当cM一定, lgKMY′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2、滴定曲线的下限取决于cM lgKMY′一定,cM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单一金属离p M
滴定度: 每毫升标准滴定溶液相当的被测组分的质量。 T待测物/滴定剂,g· -1 mL
计算依据:等物质量规则 n(A) n(B) aA + bB = cC + dD b 找出所求与已知间的物质的量关系: a
滴定分析计算的两个基本公式:
c(A)V (A) c(B)V (B) (1) 体积-体积 a b
质子条件PBE
(1)、选取质子参考水准物质(选择零水准):通 常是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移的物质。一般 是原始的酸、碱组分和溶剂水分子。 (2)、与零水准比较,找出得失质子的组分。 (3)、根据得失质子数相等,列出等式。 15、写出下列组分的质子平衡式 (1)NaNH4HPO4、(2)HAc+H3BO3 (4)NaOH+NH3
20、某酸碱指示剂的Ka=1.0×10-5,其变色点pH为 (pH=5.00),理论变色范围为(Ph=4.00-6.00)。
影响强酸强碱滴定突跃的因素:浓度 c
c 影响强碱滴定弱酸突跃范围的因素:
→ pH
Ka →pH
弱酸被准确滴定条件:
c0Ka≥10-8;
21、用cHCl =0.10mol· -1 的盐酸滴定cNaOH=0.10mol· -1 L L 的氢氧化钠溶液,pH值突跃范围是9.7~4.3。用cHCl =0.010mol· -1 的盐酸滴定cNaOH=0.010mol· -1 的氢氧化 L L 钠溶液,pH值突跃范围是( D )。 A. 9.7~4.3 B. 9.7~5.3 C. 8.7~4.3 D. 8.7~5.3
9、下列物质中,常用作基准物质直接来标定NaOH溶 液浓度的是(B)
A、硼砂 B、邻苯二甲酸氢钾 C、碳酸 D、苯酚
分析结果有效数字: >10% 4位; 1~10% 3位;<1% 2位 误差取一位有效数字已足够,最多取二位。 原子量、分子量取4位有效数字
化学计量点(sp)
当滴加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定量反应完全时 即两者的物质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 化学计量关系时,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ep) :
一元弱酸
1 [H ] K a c或pH (pc pK a ) 2
一元弱碱
1 [OH ] Kb c或pOH (pc pKb ) 2
16、某弱酸HA的Ka=1.0×10-4,则1.0mol· -1该酸的水 L 溶液pH值为 ( C) A.4.00 B.3.00 C.2.00 D.6.00
(3)H2SO4
(1) [H+]+[H2PO4-]+2[H3PO4]=[NH3]+[PO43-]+[OH-]
(2) [H+]=[Ac-]+[H2BO3-]+[OH-] (3) [H+]-cH2SO4=[SO42-]+[OH-]
(4) [H+]+[NH4+]=[OH-]-cNaOH
pH 的计算
强酸溶液:
29、在金属离子M和N等浓度的混合液中,以HIn为指示剂, 用 EDTA 标 准 溶 液 直 接 滴 定 其 中 的 M , 若 TE≤0.1% 、 ΔpM=±0.2,则要求(A) A、lgKMY-lgKNY≥6 B、K’MY<K’MIn C、pH=pKMY D、NIn与HIn的颜色应有明显差别 30、对EDTA滴定法中所用的金属离子指示剂,要求它与 被测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条件稳定常数K´MIn ( B ) A. >K´MY B.< K´MY C.≈K´MY D.≥10-8 E.≥100 K´MY
•17、用最简式计算下列溶液的pH值 •(1)0. 10mol/LNH4Cl溶液(NH3的pKb=4.74);
•(2) 0.10 mol/LNaAc溶液(HAc的pKa=4.74)
解:(1)
pK a 14.00 pK b 14.00 4.74 9.26,即K a 109.26 [H ] cKa 1010.26 105.13 pH lg[H ] lg105.13 5.13 1 1 或[H ] cK a pH (pc pK a ) (1 9.26) 5.13 2 2
缓冲溶液:
缓冲范围一般为:
pH pKa 1
缓冲容量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⑴、与两种组分浓度比为1:1时,缓冲容量最大, 越远离1,缓冲容量就越小。 ⑵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有关,总浓度越大缓冲 容量也越大。
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
pH pKHIn 1
18、由NH3-NH4Cl体系组成的缓冲溶液(pKb=4.74),其 缓冲范围为(8.26-10.26)。
31、某溶液主要含有Ca2+ 、Mg2+ 及少量Fe3+ 、Al3+ 。今 在pH=10时,加入三乙醇胺后以EDTA滴定,用铬黑T 为指示剂,则测出的是 ( C) A、Mg2+含量 B、Ca2+含量 C、Ca2+和Mg2+总量 D 、Fe3+和Al3+总量
32、用EDTA配位滴定 Al3+ ,常用下面那种滴定方式 ? (B) A、直接滴定法 B、返滴定法 C、间接滴定法 D、置换滴 定法 33、用EDTA法测定白云石中Ca2+、Mg2+含量时,先将试 样溶解,然后调节溶液pH值为5.5~6.5,并进行过滤,其 目的是 (使干扰离子Fe3+和Al3+生成沉淀去除)
19、用纯水将下列溶液稀释10倍时,(1)其中pH值变 化最小的是那一种?( D )(2)其中pH值变化最大的 是那一种?(C ) H3=1.0mol· -1的氨水溶液 L B. cHAc=1.0mol· -1的醋酸溶液 L C.cHCl =1.0mol· -1的盐酸溶液 L
D. 1.0mol· -1HAc+1.0mol· -1NaAc L L
7、写出标定下列物质的最佳基准物质 标定NaOH:邻苯二甲酸氢钾; 标定HCl:无水碳酸钠 标定Na2S2O3:K2Cr2O7; 标定AgNO3 :基准NaCl 8、用硼砂(Na2B4O7· 2O)作基准物标定HCl时,如 10H 硼砂部分失水,则标出的HCl浓度(B,实际消耗的体 积增大) A、偏高 B、偏低 C、误差与指示剂有关 D、无影响
改变单位不改变有效数字的位数 对于pH、pK、pM、lgK等对数值的有效位数只 由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决定。
5、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0.1210 mol· -1( 4 ) [H+]=0.0266 mol· -1( 3 ) L L 4200.0 ( 5 ) pH=10.23 ( 2 )25.00 ×10-3 ( 4 ) lgβ =16.50 ( 2 ) 6、下列哪个条件不是基准物质所应具备的?( C ) A.稳定 B.最好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C.易溶解 D.必须有足够的纯度 E.物质的实际组成与化学式完 全符合
(2) 质量-体积
m( A ) c(B)V (B) aM (A) b
共轭酸碱对的解离常数之积等于水的离子积。
pK a pK b pK w 14.00
pK w lg1.0 1014 pH pOH 14.00
酸越强,其相应的共轭碱就越弱或碱越强, 其相应的共轭酸就越弱
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正好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
10、在滴定分析中,通常借助指示剂的颜色的突变来 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 这一点称为(D) A.化学计量点 B.滴定分析 C.滴定 D.滴定终点 E. 滴定误差 11、由于(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 误差称为滴定误差。
MIn稳定性仅次于相应MY,使得化学计量点处 EDTA与MIn之间的置换反应缓慢,终点拖长, 采用加热或加入适当的有机溶剂。
28、在配合滴定中,有时出现“封闭”现象,其原因是 (D)式中,M为待测离子;N为干扰离子;In为指示剂; Y为EDTA。 A. K´MY> K´NY D. K´NIn> K´MY B. K´MY< K´NY C. K´MIn> K´MY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