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总的部分 (1)1.1设计依据 (1)1.2站址概况 (4)1.3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设计应用 (21)1.4技术经济指标 (22)1.5对可研批复、反措、强条的执行情况 (24)1.63C绿色电网建设(变电站绿色部分)评价指标执行情况 (25)1.7示范工程样板点复制情况 (25)1.8闲置物资产生和再利用 (26)1.9南网品类优化物资应用情况 (26)1.10存在问题及建议 (26)2 电力系统 (27)2.1系统概述 (27)2.2变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7)2.3建设规模 (33)2.4主要电气参数及设备选择 (34)3 电气一次部分 (39)3.1标准设计应用情况 (39)3.2电气主接线 (43)3.3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44)3.4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47)3.5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49)3.6站用电及照明 (51)第 i 页3.7防雷接地 (51)3.8电缆设施 (53)3.9临时停电过渡方案及措施 (53)3.10样板点实施内容 (53)3.11综合布线 (56)4 系统及电气二次 (57)4.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57)4.2系统调度自动化 (60)4.3通信 (68)4.4计算机监控系统 (87)4.5元件继电保护 (93)4.6直流电源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94)4.7辅助系统 (96)4.8二次设备布置 (97)5 土建部分 (101)5.1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101)5.2建设用地规模 (106)5.3建筑 (110)5.4结构 (114)6 水工及暖通部分 (117)6.1站区供、排水条件 (117)6.2给水系统 (118)6.3排水系统 (118)6.4防洪排涝 (119)6.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20)7 消防部分 (122)7.1概述 (122)7.2消防措施 (122)8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 (125)8.1环境保护 (125)8.2水土保持 (127)8.3节能减排 (129)9 劳动安全卫生及安健环设施标准 (133)9.1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设计任务和目的 (133)9.2工业安全与卫生危害因素分析 (133)9.3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对策措施 (133)9.4变电站安健环设施标准 (135)10 主要施工方案及大件设备运输 (137)10.1主要施工方案 (137)10.2大件设备运输 (137)11四节一环保评价分析 (139)11.1绿色评价等级目标 (139)11.2评价指标执行情况及等级划分 (139)附件: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阳江供电局文件,《关于印发阳江110千伏温泉(那龙)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阳供电计【2017】20号)第 iii 页1 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1.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93号令2004年2月1日起实施;◆《建设项目(工程)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2004年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6年版)。
2)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T 5452-2012);◆《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429-2009)◆《35kV~22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103-2012)◆《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2011)◆《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352-2006)◆《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5222-2005)◆《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2014)第1 页◆《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201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8)◆《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5002-2005)◆《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5003-2005)◆《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6-2001)◆《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 14285-2006)◆《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044-2004)◆《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137-200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程》(GB 50974-2014)◆《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5035-2004)◆《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457-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DL/T 5143-200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170-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DL/T 5084-2012)◆《水文调查规范》(SL 196-199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200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198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3) 有关部门的批准、核准的文件等◆广东电网公司文件《关于阳江110千伏温泉(那龙)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广电计(2012)687号);◆《阳江110千伏温泉(那龙)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版)》(珠海华成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公司35kV~500kV变电站标准设计(V2.1)》;◆《南方电网污区分布图(2014版)》◆《2011年电网建设安全质量通病及违反“强条”行为防治专题培训材料》◆《2012 年示范工程样板点设计指南》(变电安装部分)◆《2012 年示范工程样板点设计指南》(变电土建部分)◆《2013年示范工程样板点设计标准》(变电站安装部分)◆《2013年示范工程样板点设计标准》(变电站土建部分)◆《南方电网35kV~500kV变电站装备技术导则(变电一次分册)》(2018年版)◆《南方电网公司生产设备品类优化清单(变电部分)》(2017年版)。
第3 页1.1.2 工程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1、工程建设规模本工程为新建变电站,根据广东电网公司《关于阳江110千伏温泉(那龙)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本工程设计规模如下:2、设计范围与分工1)站区内生产及辅助生产系统的设备安装,土建工程及站区规划。
2)110kV配电装置以110kV架空线路的耐张线夹(不含)为界;10kV配电装置以开关柜内缆头(不含)为界。
3)站区上、下水系统,自变电站内取水点至排水管道出口为止。
4)站区内防雷接地。
5)站区绿化改造规划。
6)通信设备安装。
7)站外电源及施工电源的设计。
8)工程勘测。
9)工程概算。
1.2 站址概况1.2.1 站址自然条件(1)阳江110kV温泉(那龙)变电站站址位于那龙镇西南部和平村,站址地理位置详见“图 4.1.1-1:站址位置图”。
站址中心坐标为E112°12′00.4″,N022°01′09.2″。
拟建站址距东北侧那龙镇中心约3.5km,距西南侧阳东区中心约27km。
站址西侧约20m处为G325国道;站址西侧约0.2km处为G15沈海高速。
(2)场地原始地貌为剥蚀残丘,现为混凝土拌和站;场地四周空旷,交通便利。
经现场调查及钻探,未发现地下管线。
站址位置场地标高为20.06m~22.40mm(1985国家高程,后同)。
站址东南侧约3km为东湖水库;站址南侧约2km处为阳江涛景高尔夫度假村;南侧约1.0km处为和平村;南侧约15m处为民房;站址西侧约20m处为G325国道;站址西侧约0.9km处为长布村委会,站址标高暂定为19.00m,场地拟采用机械开挖至站址标高,地势较为开阔。
该站站址的卫星照片见图1.2.1-1、1.2.1-1,现场照片见图1.2.1-3。
第5 页图1.2.1-1 110kV温泉(那龙)变电站站址卫星照片图图1.2.1-2 110kV温泉(那龙)变电站站址卫星照片图1.2.1-3 110kV温泉(那龙)变电站站址现场照片图(3)进站道路:站址西侧为国道G325,新建两条进站道路长约23m (宽4.0m)与国道G325引接,纵向坡度6.30%。
1.2.2 进出线走廊110kV出线间隔位于站址的北侧,终期出线4回,本期出线2回。
根据调度运行方式,电源侧的线路应分布在两段母线上。
所以110kV出线间隔自西向东依次为:福书甲线、双书甲线、福书乙线和双书乙线。
1.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1.2.3.1 区域地质1、大地构造位置根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年)资料,本场地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一级)粤中拗陷(三级)中部,在阳春——开平凹褶断束(四级)内。
2、断裂构造特征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可知,阳江地区大地构造位于东南地洼区浙粤地穹系中的绍广列之西南端。
在构造体系上,它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海南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之间。
除沿河、海湾有5—20m厚第四系分布外,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寒武系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
本区构造主要由三组断裂构成。
规模最大、活动最强的是北东向断裂,属压性构造;而北西向断裂规模小、断续分布,且控制了本区河流(如漠阳江)和海湾(如洋边海),显张性,成生较晚,活动较新,往往把北东向断裂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