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民俗
• 第三种说法是自清代光绪年间,庆阳正月 二十为财神爷庙会。所有的商人和商号为 求财神保估生意兴隆,各自踊跃出钱,豫、 陕、晋等同乡帮会举办社火,互相攀比, 自然形成正月二十的节日习俗。以后每逢 此日,庆阳各地的社火竞相走上街头献艺。
•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 空艺术。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 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 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 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 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 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 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 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 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
葬礼习俗
• 丧,指哀悼死者的仪礼;葬,指处置死者 丧葬制度的基本形 式,反映了陇东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称 的历史事实。
• 以农为本的经济,决定了汉民族自遥远的 古代以来就形成了视土地为生命,讲究人 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思想意识,土葬成 为汉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标准葬式。董志塬
•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 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 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 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民间艺术社火
• “正月里,过新年,秧歌社火闹翻天”社 火是一种祈祥纳福,趋疫逐魔的活动,更 是春节期间在汉族乡村社会中普遍流行的 一种大型民间文艺活动。对于庆阳人而言, 社火也是过年期间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以 此促进和谐发展!
• 革命圣地为主的红色文化和以太阳、白马、 翟池“三池”,鸡头山,原峰山等自然风光为 主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等等……。厚重 的人文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孕育了多 彩的文化产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0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 之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 另一方面,镇原县的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县 市的文化资源还存在着地缘上的偶合。镇 原东临革命圣地延安,西临道教名山崆峒山, 邻县庆城曾经是周祖巡守论医、教民稼穑 之地,可见镇原县的民俗风情与周边地区存 在着相似相通之处。因此,将镇原的民俗文 化资源开发融入到陇东大区民俗文化资源 开发的进程中来,将会使镇原县以及整个陇 东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 祁秀梅所剪作品具有深厚的原始图腾内涵 。例如“生命树”剪纸,除具有生命之树 鹿头花的演变外,还在树下有石头和两只 狗。这是“因为出自历史上古羌族和匈奴 鲜卑聚居过的镇原,可能与古羌族认为石 头是生命之源的白石崇拜和匈奴盘瓠的犬 图腾崇拜的遗存有关”(靳之林语)。祁 秀梅剪刀下的形象都具有神奇怪异的特点 ,夸张变形出乎常人想象。技巧娴熟,拿 起剪刀就剪,从不描画底样,不愧为一位 大写意风格的民间艺术大师。
婚礼习俗
• • 婚嫁 庆阳地区自古以来深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婚姻制度上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 少数达官贵人、富裕商户、地主财东有纳妾现象。在婚姻形式上,以聘娶婚为唯一标 准的婚姻形式。此外,买卖婚、交换婚、掠夺婚、续嫁、童养媳等也零星可见。 在全国解放前,男女之间的婚配原则主要是门当户对,年龄相当,严禁同族近亲之 间的婚配。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聘娶婚为主要形式的婚 姻几乎完全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极端少见的自由婚被视为“伤风败 俗,不恭不孝”,受到普遍的责难和非议。由于地处偏僻,人口稀少,本地一直有早 婚的习俗。直到解放前夕,当地男女的普遍结婚年龄在十五六岁,甚至更小。共和国 建立以后,根据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明确废除了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提 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将结婚年龄定为男20岁,女18岁,并且确定了结婚自愿、离 婚自由、寡妇改嫁自由的婚姻原则。从此,婚姻关系以在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为 准,规范了婚姻制度。此后,逐渐由封建包办的聘娶婚向以自由恋爱的自主婚过渡。 七十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将结婚年龄推迟到男25岁,女23岁。八十年 代新婚姻法又规定结婚年龄为男22岁,女20岁。在陇东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西峰城区, 实际结婚年龄已越来越大于这个标准。
•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停滞 又引发了文化的封存。镇原的民俗文化是 伴随当地历史的发展而诞生、推移的,无论 是现存的婚嫁丧葬礼俗,还是庙会社火的热 闹场景都依然烙印着浓浓的封建色彩,相对 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滋味。
•
4、偶合性。镇原民俗文化资源的偶合性 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各民俗文化在资源性 质上存在一定的偶合。镇原县既有远古常 山下层文化遗址,又有秦汉的长城庙宇;既有 北魏的绝壁古刹,又有明清的亭台戏楼。这 些文化遗址如同当地的香包、剪纸、皮影、 窑洞一样均出于民间,很少有官方的参与,体 现了极强的民俗性。此外,镇原地处陕甘宁 边区,在民主革命时期,红军、援西军都曾经 过此地,边区军民齐心协力在这里搞生产、 肃匪患、除恶奸,至今在田间地头仍留传着 许多佳话。
• 民间建筑方面有窑洞、箍窑、地坑院、护 崖墙等;自然景点方面有潜夫山、王符柏、 原峰山、鸡头山、屯子“三池”、秦长城、北 石窟、石崆寺、文庙、三岔红军长征纪念 馆、屯字烈士陵园、授西军纪念馆等;历 史名人及其事件方面有王符、李恂、皇甫 规、北魏胡太后、张学成,以及抗战时期 毛泽东、刘伯承、彭德怀、王震经此等。
• 2、独特性。 • 镇原民俗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就民歌而言,形式 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曲调优 美,它不同于陕北民歌、宁夏花儿那么高亢、明 亮、缠绵,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反映神 话传说、歌颂历史人物、记述历史故事、赞美幸 福生活、反映男女纯真爱情和劝善、说教、礼仪 等随即哼唱的小调,旋律基于社火、眉户调子, 简单明了,容易上口,普及面广。从刺绣工艺品 来看,镇原刺绣不讲究南方苏绣、湘绣以及蜀绣的 精巧、细腻,在造型上工艺更加夸张、率真、古朴、 粗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陇绣”艺术。
• 1、多样性。镇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通过深入调查和详细归纳主要表现在7个方 面:民间工艺方面有刺绣(香包、耳枕、 肚兜、布贴花等)、剪纸、皮影、根调、 陶雕等;民间美术音乐方面有唢呐、陇剧、 秦腔、道情、民歌、皮影戏、书法、绘画 等;民间饮食方面有饸饹面、苜蓿面、糖 油饼、杏仁油菜、搅团、本地烧鸡、镇原 酒席等,常种作物有五谷杂粮、胡麻、杏 子、苹果、大枣、柿子、烤烟、黄花菜; 民俗节目方面有端午、香包节,二月二、 三月三庙会、集会,春官社火,婚丧寿日 等;
• 镇原唢呐不同于陇东其他地方木杆、竹竿 唢呐,而是以黄铜为质地的铜杆唢呐,它的音 色高昂明亮、近听不噪、远听清晰。 演奏者大多为当地农民,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演 奏水平却十分高超,一些 老吹手甚至能同时吹奏 两杆唢呐,堪称一绝。逢过婚丧寿事,除了邀请 吹手前来演奏,民间还有大摆酒席的传统。 镇原的酒席热凉交错、荤素相间、五色俱 全、搭配多样,如白事用“九魁”“十漏一”,红事 用“十全”“十三花”等,讲究颇多。
• 3、悠久性。 • 镇原为中原古土,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 记载,在四五千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的先人 繁衍生息,是中原鼻祖轩辕式部落发祥地之一。 古时这里东连秦汉盛世的咸阳长安,西通戈壁荒 原的玉门阳关。潺潺的茹河水,逶迤的古驿道, 承载了太多的商贾、士人、侠客、兵役的历史 足印,他们从此挺进都城、驶向回疆。从遗存千 古的常山文化到依稀可视的秦长城,从堪称稀世 珍宝的秦诏版到东汉哲学巨著潜夫论,从绝壁古 刹石崆寺到奇特秀逸的鸡头山,尽管最近百余年 来镇原的发展相对迟缓,然而考古学却发现,至 少在宋代以前,这里都是十分发达的地区。
•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 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 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 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 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 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 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 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 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黄土高原
• 镇原县 • 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之北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 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界于北纬 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之 间。东临革命圣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 望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与庆阳市西峰 区、庆城县、环县,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宁 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毗邻。境内山川塬兼有,土 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辖7镇12乡,215个村委 会,5个社区居委会,19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53.13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
关于正月二十的来历,民间有多种 传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说法:
• 第一说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清兵大举进 剿。庆阳民众在战乱中死伤十有七八,余 者纷纷逃生。待到战事平息,居民返回家 园已经过了正月十五,于是,人们就在二 十这天补过十五佳节,同庆和平,以至延 续至今。
•
第二种说法是民国时期,庆阳正月二十 是财神爷庙会。民国二十二年,驻扎在西 峰的一位国民党西北军团长向西峰商会建 议,从正月初七出社火,走街串乡演出, 直到正月二十举行社火评比,将二十的财 神爷庙会推迟一天。从此,正月二十成为 西峰社火活动的高潮。
•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轨迹 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我国 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 争与合的历史见证。在镇原,窑洞便是最 传统、最普遍、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式,营 造简单,省地、省工省料,无须砖瓦,完 全由黄土制成,土砌的大门、土抹的窑脸、 土堆的院墙、土制的家具,具有明显的黄土 高原自然风貌特征,不同于山西的窑洞以 石箍制,也不像河南窑洞那样大用木料,更没 有陕北窑洞那样讲究装饰。
剪纸文化
剪纸名人—祁秀梅
• 祁秀梅(1920年—1990年),镇原县临泾 乡包庄行政村黄畔自然村人,政协镇原县 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民间剪纸研 究会会员,在国内外剪纸艺术界享有盛名 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她赋性聪悟,心灵 手巧。小时因家境贫穷,未能上学,但却 酷爱剪纸和刺绣,长期坚持不懈,刻苦磨 练,从模仿、传承到独创,技法娴熟,随 心所欲,手随心到,形随手成,出神入化 ,可谓神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