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单位:赣州市滨江一校姓名:赖愈琴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至上而下,都在提倡“精简设计,优化教学,提高效率”。
要想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必须抓住40分钟的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而对于写的训练,一则不能保证训练时间,二则不能找准训练切入点。
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地写作水平,从而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有着实际意义的。
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研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学生读写结合训练方面,取得了点滴经验。
一、读写结合是沟通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桥梁(一)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后举一反三。
①(大意)这是学生的学习规律所决定的。
朱作人教授在其著述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以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②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写作训练的契机,是一举两得,也是事半功倍。
(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现在的小学生,虽然阅读量比之以往大大增加,可是,小学生有意识地模仿作品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只能靠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有效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
况且,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差强人意。
我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都不能保证每天的课外阅读!而即使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多学生的课外读物也不是非常有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学生都喜欢看电视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181、3、65页②朱作人:《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8年版,第59页漫画书籍。
由此看来,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时间,给学生典范的习作例子,有意识引导他们去学习写作,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挖掘文本留白处,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一)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练笔资源通过认真地研读,我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编者千锤百炼的,很多都是堪称经典的文章,教材编排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
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仅举一个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它每一册都有若干个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最后,都编排有一个“语文天地”,”语文天地”中的“课外拓展”、“妙笔生花”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的。
本单元的主题课文自然而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对象。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那么我们就更应该认真地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认真钻研教材,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挖掘文本留白处,就应该细读文本,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找准、找好读与写的结合点,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将写的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
训练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
刚开始时,我觉得文本读与写的结合点不明显,不容易找准。
于是我深入到课堂中,与同年段的教师共同研究,细读文本,精心备课,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研讨。
一段时间后,我对文本的解读渐渐深化,对文本资源的把握渐渐明朗,开始懂得把读与写的结合点细化到一个词语、一组对话、一个句式、一个段落、一处细节,甚至是一个标点。
逐步尝试从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谴词造句的讲究等角度入手,注意指导学生有关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外貌等几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中感悟、理解语言,内化、运用语言,从而领悟到这几种细节描写方法给习作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不自觉当中去灵活运用它们。
(三)开展研讨课活动,拓展读中学写模式通过扎实有序的研讨课活动,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改进,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观念,不断总结并拓展读中学写的模式,逐步由单一的先读后写,拓展为读中学写,边读边写,先写后读再写等训练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原始语言材料,找准切入口,多角度多层次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目前,我主要总结了如下的“挖掘文本”的方法:①仿写句子:如:《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②补写空白如:《为了他的尊严》一课,说的是乞丐向老妇人行乞,老妇人不顾乞丐只有独臂,叫他去搬砖再给钱,课文描写了乞丐听到这句话时的表情,并没有乞丐的心理活动,此时,我就让学生根据乞丐的表情,联系上下文去想象乞丐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既是对课文留白处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同时结合课文的心理活动的补白,也培养学生习作时注意人物心理描写。
③仿写段落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个段落:“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这个段落语言优美、结构典范。
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一杯龙井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龙井茶,感受到了龙井茶的绿、香、甜,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套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总结构写出了龙井茶的绿、香、甜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
除此之外,还有④描写插图⑤续写故事⑥改写课文⑦缩写课文⑧仿写课文⑨写读后感⑩拟写课题等各种训练形式。
各种训练自成体系,又注意到彼此的联系。
训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
在实践中,我初步形成了一些读写结合的基本模式:如,《散落的钞票》第四段是这样写的:站台上乱起来了,人们追逐着飘落的钱。
一个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
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
一时间,老人、孩子、青年、妇女、解放军战士,人们纷纷把捡起的钱交到她手中。
这段话虽然写到人们纷纷把捡起钱交到她手中,可具体是怎样捡的,却没有详细地写出来。
这就可以补充情节的空白。
上课时,我先利用文本指导学生的有关几个细节描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想象人们分别是怎样捡钱的,并用上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外貌等方面展开描写。
这从学生五彩纷呈的小练笔反映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以致用。
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从地铁站出来,外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
建筑物上的国旗迎风飘扬,马路边的鲜花分外明丽。
我和立明都特别高兴,真的,比买了全套《丁丁历险记》、又吃了麦当劳还高兴。
这是一个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段落,它比起一般表现心情愉快的表达来得有韵味。
尤其是放在文章的结尾,更是含蓄地表达了小主人公拾金不昧的美好心灵,教育着大家,体现了文章的立意。
抓住这一细节描写,我指导学生比较平时写作的表达与文章表达方法的不同,在品读中感悟作者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为了突出——小主人公做了拾金不昧的事情后心情的高兴。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
继而指导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写出自己的心情。
这个方法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能运用自如。
如在劳动后的高兴或成绩考砸了后的难受心情,学生都会运用这种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自己当时的心情,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通过我对读与写结合点的敏感捕捉,巧妙引领,在精讲巧练中培养了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练就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取其法,用其材,力求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同步发展。
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力图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
(四)在反思归纳中形成螺旋上升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1、初定“挖掘文本留白处”,拟定训练计划学期初,我与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就集中在一起,精读教参教学要求,细读文本,对本册教材课文的文本留白处,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拟定出本学期的训练计划。
比如: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十册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哪些课文写作方面具有可模仿性,范例性,哪些课文具有留白处可以补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我们就挑选出来,预设到教案当中去,从而形成本册的读写结合的训练计划。
2、课堂小练笔本的运用每个学期初,我为学生准备一本《课堂小练笔》本,当老师在阅读课堂上按计划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就要求学生当场完成这项课堂小练笔。
这样的练笔,及时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费时不多,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容易得到切切实实的写作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3、反思中归纳总结通过反思,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这个读写结合点找得好不好,看学生通过练笔,是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脱离了文本,游离于文本以外;反思学生在这次练笔当中,对于自身的作文水平有哪些方面的提高,与学生已形成的作文水平体系是否循序渐进的上升。
一个学期之后,我与同年级的老师在聚在一起,对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进行一个总结,剔除对学生帮助不大的,整合相类似的练笔,形成本学期“读写结合”的训练计划,留给下一个年级的老师作为参考。
接着,我将几年来的训练计划集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一个系列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
最后我对整个体系进行修改把握,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
我还选择优秀学生的《课堂小练笔》本,则成为我再指导下一届学生的范本。
三、读写结合使学生获得很大的益处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
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
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在我的有意识的引领下,学生作文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我还形成了一本《“挖掘文本留白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范案》,收录了这方面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