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发布者:张珏倩发布时间:2010-5-19阅读:338次张珏倩摘要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即减轻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但是,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

本文就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58-4442(2010)05-(0001)-(04)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于其操作规程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能随遇而安,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方便给药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中及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会导致静脉炎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静脉留置针期间做好预防和对症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临床上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评价标准按照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的分级标准[2]。

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引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2.1 留置时间静脉留置针一般留置时间为5~7d。

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3~5天,最好不超过一周,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3]。

有报道[4,5],静脉留置时间超过96h后,炎症反应程度明显增加;越是直径小的静脉,静脉炎发生率越高,留置时间如≥4d静脉炎发生率可达100%;同一血管长时间反复使用,或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静脉壁化学性反应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连续长时间使用同一血管输注药物且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如甘露醇、甘油果糖、前列地尔、七叶皂甙钠等)均可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容易损伤血管。

2.2 患者自身原因李氏等[6]报道,指间等处细小血管的管壁薄,耐受性差,液体易渗出;肘窝、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这些因素均可刺激静脉炎症发生。

高血脂、肿瘤患者及年老体弱者,自身免疫力下降,静脉血管硬化、弹性差,凝血机制异常等,都易发生静脉炎。

2.3 性别因素宋瑰琦,乔晓斐等,选择静脉留置针患者142例,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强迫法建立模型,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对其静脉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留置针患者中,女性静脉炎机率是男性的2.430倍,这可能与男性运动比较多、肌肉发达、血管粗、血运好有关。

至于,女性激素分泌对血管的影响则有待探讨[7]。

2.4 置管部位林氏等[8]对临床20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和上肢腕部头静脉进行试验对比,结果发现,由于体位因素及局部解剖因素,下肢静脉发生静脉炎的程度及机率均较上肢静脉高。

他们认为可能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下肢静脉回流差,使得下肢血管比上肢静脉易发生静脉炎。

张建兰等[9]研究结果显示下肢留置静脉发生静脉炎为3.7%,上肢为2.2%;股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感染率高于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因为股静脉位置隐蔽,反复进退穿刺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增加感染机会,另外,由于股静脉靠近会阴部,易被大小便污染发生静脉炎。

3 预防性护理措施3.1 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护士在对病人进行留置针操作期间,全面实施系统的相关健康健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刘瑞华等[10]通过对14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方法(如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对照组实行了简单的输液护理。

结果两组在预防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减少了留置针在使用中的并发症,保证了留置针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输液疗法的护理质量,和谐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3.2 留置针的选择老年人血管具有脆性大、弹性差;对机械性以及药物性的刺激敏感的特点,易发生血管静脉炎,也容易导致静脉穿刺失败。

曾霞针等[11]在不影响输液速度及治疗要求的前提下对240例老年病人,选择使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穿刺输液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操作时应该选择质地柔软、型号相对较小的留置针进行操作。

因为,细短留置针进入血管后可漂浮在血管中,达到随遇而安的效果,减少机械刺激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并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3.3 穿刺血管的选择有研究表明[5],血管的选择应选用那些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血管进行穿刺;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静脉选择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合理和有计划地保护使用静脉,穿刺时避开不易固定关节、瘢痕、受伤、硬化发炎感染的静脉。

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应多选择上肢静脉。

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

血管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的时间也越早。

3.4 加强输入液体的管理配制药液的过程中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操作质量控制: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在锯安瓿前后均须严格无菌操作;抽吸安瓿内药液时,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针方法,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12];尽量一次性使用锐利的小号针头(12号以下),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以减少橡胶微粒混入液体[13]。

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以有效滤除输液中各种不溶性物质,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4]。

3.5 正确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对于使用留置针的病人田春梅等[15]收集静脉留置针205例,在留置时间上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从卧床与非卧床、高渗液与低渗液、盐水与肝素封管及外周静脉不同部位等,结果显示输入高渗液体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7.27%,而低渗液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6.21%(P<0.05),输入高浓度药液静脉针留置时间明显短于输入一般液体的患者。

田春梅等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应每3d更换留置部位1次,并适当活动留置肢体,可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3.6 正确封管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正压脉冲式封管方法[16]。

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堵塞。

封管液太少(<10 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

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 mL/min),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17]。

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有效延长置管时间。

3.7 中西医结合预防中医理论认为,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温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

利用艾灸燃烧的热力渗透肌肤,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产生,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足三里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实,按揉足三里穴,可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色素,还能提高机体防御力。

蔡岚等[18]根据中医理论,将1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的基础上使用艾条自穿刺点始沿近心端静脉约10cm处进行温灸,每天1~20min,并结合按揉足三里穴,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75%,对照组为2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有效预防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的静脉炎,从而减轻了病人痛苦;而且艾灸和穴位按摩的方法既简单易行又经济实惠。

4 静脉炎的护理对策4.1 冷敷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由于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使某些药物局部破坏作用灭活;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降低组织代谢,抑制血管的炎性渗出和出血,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静脉炎发生[19]。

4.2 超短波理疗法金静晓,翁紫君等人[20]用220W红外线灯照射38例病人(68例次)的静脉炎症部位,每天2次,每次30min,结果发现治疗7d后,静脉红肿、疼痛(42例次)消失,静脉硬化、发黑者(17例次)病变静脉长度缩短8~10cm。

他们认为红外线照射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病人愿意接受,而且经济实惠,临床上可予推广使用。

因为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静脉炎经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加,使免疫能力增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

4.3 单清水湿热敷李爱敏等[21]采取局部湿热敷的方法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25例,治疗中,当发生静脉炎时立即将小毛巾浸透热水(50~60℃),拧干、抖开、铺平在局部暴露部位,1~2h/次,热敷4次/日,连用2~4天。

结果25例静脉炎患者中24例静脉炎症状完全消失,1例Ⅲ级静脉炎患者局部湿热敷的同时,联合静脉滴注抗生素3d,症状消失。

无1例因静脉炎拔管。

由于热疗对深部组织透热力强,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加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浅表炎症的消散和局限,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

且湿热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4 硫酸镁湿热敷4.4.1 单用硫酸镁包保鲜膜湿敷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 其高渗作用,促使其局部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止痛目的;保鲜膜包绕能始终保持纱布一定的湿度,使硫酸镁达到持续湿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得到保证。

林虹等[22],将74例化疗性静脉炎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

观察组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用保鲜膜包绕,使硫酸镁纱布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对照组用仅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不加保险膜进行包绕,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