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相关知识
静脉炎的预防
• 严格掌握配药时间������ 严格掌握药物配制后的有 效时间,规定现用现配。禁止将多瓶待输入药物同 时配制, 避免配好的药物长时间放置, • 控制微粒输入������ 治疗室应早晚各用紫外线空气 消毒一次, 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使用精密输液器。 (精密输液器可以过滤15um以下的微粒) 防止药物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级
• 一级 三级
• 二级
四级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沿静脉的走向出现条索状红 线,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机 能障碍。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分类
A. 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 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 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 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B.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 溶质的浓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 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 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 发生静脉炎。 C. 细菌性静脉炎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尘埃、玻璃屑、 细菌入血,使血管壁变硬发炎。穿刺部位感染或留 置导管逆行感染 D. 血栓性: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输液微粒 形成栓子
• 静脉保护性措施
• 正确掌握给药方法,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 度
• 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 置深静脉导管
• 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混匀后再使用, 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监控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 与留置针的使用有关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 2 ,操作技术不良 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 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 5,固定方法不当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 与留置针的使用有关
留置针
留置时间为96小时,如 有渗血、红肿,疼痛 及时更换;拔针后需 消毒穿刺部位;拔针 后24小时不能洗澡
异物
管理不当
无菌操作不严
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
•
静脉的选择
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 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对长期 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应从远端向近端,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 感染的静脉。
静脉炎的相关知识
综合科
张小炅
静脉炎的定义
• 静脉炎是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 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即在静脉导管插入部位或直至其入口处出 现疼痛、不适、触痛、不同程度的红斑、 可触及的硬结,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 症之一。
静脉输液疗法
•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疗法已成为大多数疾病 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输入药物种类多,联合用 药多,有些药溶液浓度高、刺激性强或静脉内放 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或在输液过程中 无菌操作不严等都易引起静脉壁的化学性或感染 性炎症,给患者带来痛苦,也造成静脉穿刺困难, 甚至影响药液的顺利输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应重视由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并针对发生的原因,给予积极预防。
静脉炎的预防
•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 营养不良, 免疫力低下的 患者, 应加强营养, 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 必 要时补充血液或能量合剂, 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 的修复能力和局部炎症的抵抗能力。 •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 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静脉炎的治疗
• • • • 立即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 局部处理:湿敷、封闭 局部外敷:使用喜疗妥。 在穿刺近端0.5cm处,沿静脉15cm内图用喜疗妥 软膏,厚度为3.0mm均匀涂抹,顺血管方向以螺 旋式方法轻轻按摩。
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 • • • 药液pH值 药液渗透压 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 不溶性微粒
药物的输注速度 输液时间长短 药物的浓度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药物因素----机理 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毒性 ----血管内膜受累 ----- 血小板发生凝集----释放 前列腺素 血管壁通透性 增高 局部血管白细 胞浸润 静脉炎 形成。
静脉炎的预防: 健康宣教
• 加强无菌观念及技术能力������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苦练基本功, 提高穿刺成功率。 •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对刺激性强的药物 应先输、慢输, 避免短时间内血管内药物浓度太高 而刺激血管壁; 而刺激性小的药物, 平衡液应后输, 则可避免刺激性药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静脉炎。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药物的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时,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而 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 外周小静脉 5ml/min • 手背及前臂静脉 <90 ml/min • 肘部及上臂静脉 100—300 ml/min • 锁骨下静脉 1—1.5 L/min • 上腔静脉 2—2.5 L/min
不容忽略血流变缓的的因素: 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 卧床或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 局部包扎与滞动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不溶性微粒
• 微毛细血管直径6—8μm,最小3—4μm • 微粒超过7—12μm,可引发热原反应、菌血症、 微栓塞、血栓、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变态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 • • • • 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增加患者痛苦 治疗费用增加; 病人满意度下降; 医患投诉;
静脉炎的分级
• 1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 • 2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 • 3级为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泡形成, 直径小于1cm • 4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 泡大于1cm,影响肢体功能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 作用,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 否与静脉管舒缩状态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 因此输液针及固定方法的选择不当也可引起静脉 炎。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 操作者因素: 与患者全身情况及护士的技术和责 任心有关。输液过程前、输液过程中,输液后的 护理观察,选择较细的血管穿刺,短时间内反复、 多次在同血管穿刺。 • 血管因素: 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 巴循环状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静脉炎的治疗
• 使用硫酸镁 取药液浸湿方纱布后敷于受损静脉或周围组织 损伤处,纱布干或凉随时更换。 • 使用如意金黄膏外敷的方法 取金黄膏适量涂于敷料上外敷于受损静脉或周 围组织损伤处。每日2次,直到痊愈。 • 物理疗法 :红外线照射等 • 对合并感染者,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 对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者,应加强营养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药液pH值
• • • • • 正常血浆pH值:7.35—7.45 输入药物会造成血浆pH值改变 过酸过碱均会造成血管损伤 药液pH值7—7.4时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下降 pH值不同的两种药液混合静脉给药容易发生静脉 炎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药液渗透压
• 血液渗透压:285 mOsm/kg.H2O • 药液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