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2章
201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2章
• 地理理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 逻辑方法
地理基础知识体系表
地理基础 知识类别
种 类
地理名称
举
例
教学方法设计
地图法、地名学 地图法 多媒体、观察法 多媒体、比较法
北京、阴山、亚洲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 温带草原景观、城市景观 昼夜更替、人口变化
地理 感性 知识
地理分布 地理景观 地理演变 地理数据 地理特征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的概述
一、地理教学目的的含义 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 的)、教学目标关系? 1、地理教学目的就是地理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简 言之,就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陈澄) 2、几点说明 (1)教育目的是社会培养人的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 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是不同课程要达到的结果; 教学目标是指“反映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行为表现” 的预期教学 效果。 (2)课程目标处于“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课程目标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4)课程目标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 发展并趋于完善。
二、研究任务 (一)研究的总任务:
发展地理教学理论 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二)研究的具体任务
1.中学地理教学历史 2.中学地理教学目的 3.中学地理教学内容 4.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5.中学地理教学原则 6.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7.中学地理教学媒体 8.中学地理教学形式 9.中学地理教学评估 10.中学地理教学科研 11.中学地理教学心理
4时代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和一定的超前性, 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体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 究的最新成果,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同样,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指学科,也是指社会 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 5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还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 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 不同的学习需要。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 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 择他们喜爱的课程。
• 3、地理景观 • (1)种类:自然景观知识、文化景观知识 • (2)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观察法、描述性语 言的运用 • 4、地理演变 • (1)种类:自然地理演变知识、人文地理演变知识 • (2)教学方法:录像、电影、计算机、模型等媒体 的运用 • 5、地理数据 • (1)种类:定量数据、比率数据 • (2)教学方法:图表法 • 地理感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直观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目标)的组成 案例:通过对初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的分析说 明地理教学目的的组成 7-9年级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 地理课程总目标是: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 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 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 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 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地理教学论的内容结构
(一)地理教学论总论 (二)为什么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 (目的论) 中学地理教学历史 (三)教(学)什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 (课程论) (四)怎样教(学):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方法论、形式论、媒体论) 中学地理教学心理 中学地理教学原则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媒体 中学地理教学形式 (五)教(学)得怎样:中学地理教学评估(评价论) (六)如何教(学)得更好:中学地理教学科研(科研论)
(2)地理教学法阶段:1922年-1960年
代表性著作:竺可桢的《地理教学法之商榷》 (《史地学报》1922年第2期),葛绥成的《地理教学 法》(中华书局,1932年),褚绍唐的《地理学习法》 (中华书局,1935年)等(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 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地理教材教法阶段:1960年-1982年
内蒙古118万km2、中国人口世 图表法 界第一 气候特征、中国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天气、温带草原 比较法、地理科学 方法
直 观 方 法
地理 理性 知识
地理概念
地理规律
地理成因
内蒙古草原分布规律、水循 环规律
气候的成因、气旋的成因
逻 归纳法、定义法 辑 地图法、版图版画 法
法、归纳法 分析综合法
• 二、地理基本技能 • 技能;地理技能;地理基本技能 • (一)地理动作技能(地理操作技能) • 1、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 • (1)填绘地图技能 • (2)绘制图表技能 • 2、地理仪器使用技能 • (1)地球仪的使用技能 • (2)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 等方面的简单测报技能
中学地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 贾福平 2011年8 月
地理教学论课教学说明
(一)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论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64学时 (四)修读对象:地理教育专业专科生 (五)考核形式:考查 (六)教学模式:讲练结合式教学模式 (七)教学目的:1、培养地理教师职业意识; 2、形成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学研究初步能力; 3、掌握地理教学基本理论。 (八)主要参考书: 1、地理教学论,陈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地理教育学,袁书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宝芳,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一章
• • • • • • • •
地理教学论总论
研究题目: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特点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及其训练方法 研究思路: 1.文献调研法 2.案例分析法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代表性著作: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刁传芳主编,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王树 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地理教学法阶段:1982年-1992年 代表性著作: 褚绍唐等编著的《地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年),褚亚平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1年),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等。 (5)地理教育学阶段:1992年-1999年 代表性著作:褚亚平等著的《地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2年),②孙大文主编,《地理教育学》(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③李涵畅等合著,《地理 教育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④袁书 祺主编,《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版)。此外,1998年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褚亚平等合 著的《地理学科教育学》一书。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学科属性: 属于教育科学 二、学科主要特点(性质) (一)曹琦先生的主张 1.很强的综合性 2.显著的实践性 3.明显的艺术性 (二)袁书琪先生的主张: 1.社会性 2.边缘性 3.概论性 (三)陈澄先生的主张: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四)刁传芳先生的主张 1.教育性 2.应用性 3.边缘性
(
(二)支持地理教学论学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地理教学论的定义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 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的学科。(陈澄) (2)地理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地理教学活动包括七个要素:学生、地理教学 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 教学反馈、教学环境。这七个要素之间关系的 揭示,就是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徐宝芳)
三、地理教学目的的功能
(一)动机功能:目标-兴趣-动机
(二)选择功能:内容能:要素;环节
四、地理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
社会需求
.
时代性
基础性
. .
学科体系
素 质
.
学生发展
选择性
几点说明: 1、制定依据: 社会需要;地理学科;学生发展。 2、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3、基础性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 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地理课程 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经典性和继承性,提供未来 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 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 以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一点是最基本的。 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会需 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基础。
(3)地理教学论的核心思想 地理教学论主张地理教学是有规律的,地理教 学论就是要揭示这些地理教学规律,为地理教 学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4)现代地理教学论的根本宗旨 要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研究“教” 是为“学”,即以“学”为目的去“教”。 (陈澄) 结论: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
• (二)地理理性知识 • 1、地理特征 • (1)种类:地理要素特征、地理区域特征 • (2)教学方法:比较法、地理科学方法 • 2、地理概念 • (1)种类:地理个别概念(地理名词术语)、 地理区域概念(集合地理概念) • (2)教学方法:逻辑方法
• •
• • •
3、地理规律 (1)种类: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2)教学方法:地图法、版图、版画法、 归纳概括法,与感性知识关系 4、地理成因 (1)种类: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 果、多因多果 (2)教学方法:逻辑法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研究对象 (一)地理教学论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地理教授法阶段:1904年-1921年 代表性著作:谢洪赉编写的《地理教授法》, 南洋公学发行的《小学地理教授法》,姚明辉 编著的《高等小学地理教学法》等(杨尧:《中国
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一)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领域) (四个目标) (二)说明: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以能促知,知能合 一(4个子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对“过程”的参与,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4个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国家意识、 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4个子目标)。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优先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导目标; “知识与技 能”目标--基础目标(4个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