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中考试题分类:25.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四川中考试题分类:25.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2019.攀枝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4题。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岑嵘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

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

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

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

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

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

”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

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

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

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

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写出皇皇巨著。

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件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3、在作者看来,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哪些?仔细阅读⑤⑥段,概括作答。

(4分)4、文章最末一句“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中的“恐怕” 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1.A[解析】B项,“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错;C项,“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错;应该是“很多”研究者的看法;D项,太绝对,应该是“不太有效” 。

2. B【解析】“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不是中心论点。

3•①人人都感觉很好;②即便最后事情办砸了,但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负责任。

4•不能去掉。

“恐怕”表推测的意思,表可见不到这些旷世作品,去掉后就表绝对的意思了。

12. (2019.宜宾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陈凌①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

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

”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

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②“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

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

桥何名欤?曰奋斗。

”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

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

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海洋没有风暴,那不是海,是泥潭。

”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

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

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

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

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

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③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

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

《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

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穿石。

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

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 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④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

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了心性。

正如哲人所言:“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与困难作斗争,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它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⑤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

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

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过是块磨刀石。

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请梳理并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对于挫折和困难,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简要作答。

12、(1)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丰富完整,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 2 )作者先引用茅以升的名言,明确观点: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丰富完整,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接着引用某作家的名言,并举有的人一听到压力与困难就心生畏惧的例子,从正反两面有力地论证了挫折与困难对人走向成功的巨大作用。

(3)示例:俗话说,逆境出人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勇往直前,努力地去克服它们,将苦难转变为一种锻炼自己的法宝,在逆境中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强者。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2019. 南充中考)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 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

比如各类技能培训, 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 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

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 时间就是生命, 办事讲效率没有错。

随着科技的进步, 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实践也告诉我们, 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 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 无异于拔苗助长。

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 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 多是以牺牲质量或功效, 乃至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 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 慢工出细活, 文火煲靓汤。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 不尚速成。

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 对工序的苛求。

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 办好一件事情。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 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 一锻一称, 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 最终锻造岀高纯度的器具。

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 与最高的“道”相符,而这种“道”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吗?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 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名匠和作品。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雕细琢, 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景观, 而且形神毕肖,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 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④只有沉得下心, 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 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 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 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

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 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 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 成功地把“蛟龙”送入海底, 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

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 没有那种“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体认, 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 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 行业千万种, 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

这颗匠心, 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 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 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

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

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8•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速成”的看法。

(2分)19.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分)20.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养成一颗“匠心”。

(3分)18. 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