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讲稿主讲人:李广明第一部分:小学数学的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的意义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

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

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

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

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

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

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

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

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也有的内容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还有些内容相互干扰,易混、易错。

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例如,在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中,试商就较为复杂。

应用题从题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这些内容都是难点。

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教学的难点,同样只是在陈述上略有不同。

教材的难点具有双重性--消极性和积极性。

通常我们对难点消极的一面关注较多,这是完全必要的。

但也应当看到教材难点在教学中积极的一面,它对深化认识、发展思维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关键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

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

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掌握“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而掌握部分积的对位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关键。

教材的关键和教学的关键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材的关键主要是就数学知识方面而言,而教学的关键通常是指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它除指关键知识外,往往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割与补,将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从而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可以相同。

通过全面分析教材,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先决条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

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

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

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变多浑然一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常就说成数学思想方法。

(五)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还关系到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分析教材时,要认真推敲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认识或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可作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或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

当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还要注意参阅其他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第二部分:小学数学的常用的教学方法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一方面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

一、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介绍(一)发现法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

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

(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

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2、发现法的主要优点及其局限性发现法有如下几个主要优点。

(1)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

(2)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发现法经常练习怎样解决问题,所以能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乐于创造发明的态度。

(3)运用发现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4)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内部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更好的联系起来,这种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就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发现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学效率而言,使用发现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再发现的过程,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去获得,或者重新发现,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

(2)就教学内容而言,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

发现法比较适用于具有严格逻辑的数、理、化等学科,对于人文学科是不太适用的。

就适用的学科而言,也是只适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联系的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求平均数、运算定律等。

而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师来讲解。

(3)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它更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因为发现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发现的前提条件,因此,年级越高的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也就会越强。

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有必要和可能采用发现法教学。

3、发现法教学举例(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给出一道题如39÷3。

学生可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

做几个这样的题目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10个组成一组。

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

他吃了1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们,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

(2)从3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

9+9+9+3+3+3+3=39(块)↓↓↓↓↓↓↓3+3+3+1+1+1+1=13(人)(3)与(2)相似,但他们看出有4个9。

9+9+9+9+3=39(块)↓↓↓↓↓3+3+3+3+1=13(人)(4)他们看出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

30+3+3+3=39(块)↓↓↓↓10+1+1+1=13(人)(5)与(4)相似,但他们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给3个人。

30+9=39(块)↓↓10+3=13(人)在学生得出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

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

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

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二)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邱学华老师最早设计和提出的,经过在一些地区和全国逐步推广,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1、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