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古诗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古诗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2、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一、自主学习
1.自读古诗
2.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浮.云(fú)缘(yuán)
(2)理解词义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3.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

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遒劲清新。

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4.背景探寻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二、合作探究
1、吟读古诗
2、美读古诗
3.赏读古诗:(明诗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今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简评: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今译: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简评: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4、译文: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5、析古诗: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精讲点拨:悟诗情
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
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侧面写出古塔高耸,直入云霄。

这两句概括
了峰和塔的高度,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3、如何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
明确:诗句中的“浮云”意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障碍、挫折等;而“望眼”则指对理想的追求。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给我们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寓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5.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四、反馈训练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D【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4、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