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大全(建议转发收藏)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山区后,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区大都是远离海洋,客家菜便以内陆型的油重味浓、咸香软糯为特色,即客家话说的“肥、咸、香”。
客家菜的用料大都以家禽和野味为主,追求原汁原味,即“饭有饭香,肉有肉味”。
有所谓“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的讲法。
注重火功,以蒸、焗、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
客家菜讲求四时节气,有“冬羊、夏狗、春鸡、秋鸭”之说。
酿菜客家酿菜最为出名、敢称头牌菜的就是家家户户过节必煮的酿豆腐。
传说与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饮食习惯改变有关,是饺子的情结造就了客家酿菜。
酿就是把类似饺子馅料的酿酱酿进豆腐等主料里。
有酿豆腐、酿苦瓜等等。
由于客家对酿情有独钟,把其他包进去的菜式也叫酿了,如“酿粄、酿春”等,但广西贺州的客家人把酿豆腐叫“豆腐酿”。
一、酿豆腐材料:板豆腐、3/7开肥瘦肉、鱼肉、虾米、咸鱼肉、白菜、葱、姜、麻油、胡椒粉等1、猪肉、鱼肉分别捣成肉酱,虾米浸软切幼,咸鱼切幼,葱切粒。
将其它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调味料搅至起胶待用;2、白菜摘好洗净,放入油、盐、沸水中漉熟盛起;3、豆腐冲洗滴干,一开四件,用箸只(筷子)夹开一条罅酿入馅酱,放入油镬中煎至微黄色盛起;4、烧热煲缽,下油一调羹爆香姜片,加入上汤煮沸,放入白菜、豆腐滚片刻,下芡汁滚即可原煲上桌。
附注:中原“衣冠南迁”的客家人,不但带来了读书皆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
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煎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
想来到了蛮荒之地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二、麻包袋(酿油豆腐)材料:油豆腐、猪肉、芋泥、虾米、水发香菇调料:姜末、葱末、黄酒、麻油、胡椒粉、盐、味精、豉油各适量1、芋头蒸熟制成泥。
2、猪肉、虾米、冬菇一起捣碎,芋泥和其他配料一起搅拌均匀,酿进油豆腐里面,落油镬中炸一下,再放入豉油燒至熟透即可。
附注:在粤北地区说麻包袋,但一般叫酿油豆腐,拿来打火锅也是不错的。
三、酿苦瓜材料:苦瓜500克,五花肉250克。
调料:糯米、冬菇、料酒、花生油、水淀粉、葱末、姜末各适量。
做法:1、将苦瓜去瓤,洗净,切3厘米圆墩;五花肉捣成酱,加入盐等调料拌匀备用。
2、将苦瓜墩空心填满肉馅,摆入盘内,入笼急火蒸熟,取出备用。
3、炒锅注油烧热,下入葱姜末爆镬,加入鲜汤、盐、料酒烧开,用水淀粉勾芡,淋上熟油,浇在苦瓜上即成。
客家地区端午节的应节菜,苦瓜刚刚出身。
也可以用煲钵来煲。
四、酿茄子材料:茄子500克,猪肉(一刀落)100克,植物油500克(实耗75克),豉油35克,料酒5克,味精1克,淀粉30克。
做法:1、将猪肉冼净捣成酱、茄子切成0.3厘米厚的片,两面剞成横竖花刀,葱、姜、蒜均切成末,淀粉用水泡上。
2、将炒镬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
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茄片炸透、捞出控去油。
炒镬放回旺火上,放入少许油,待油烧热时,放入肉酱煸炒,加入葱末、姜末、豉油10克、料酒,勾芡做成馅(酿酱)。
3、炸好的茄片,每两片中间放入肉馅、码在碗内,上笼用旺火蒸分钟,扣在盘内。
4、将炒锅放在旺火上,放少许油,加蒜末、豉油25克、味精、高汤,用水淀粉勾成流芡,放点明油、浇在茄子上即成。
附注:酿苦瓜、酿辣椒、酿茄子合称为酿三宝。
在广西贺州,酿菜也很平常,但一般叫菜花酿、豆芽酿、茄子酿等等。
五、酿腐卷材料:腐皮、猪肉、马蹄、糯米粉等做法:腐卷皮用酿酱卷成圆柱形,腐卷皮接口用糯米粉水粘好,然后用油炸成金黄色。
附注:一般来说现在都是以买为主,所以不详细讲。
类似的有烧肝花、炸春卷。
这个是家庭式的版本:1、冬菇浸软去脚,揸干水,蒸10分钟,切丝。
2、笋肉洗浸切丝,揸干水。
3、下油2汤匙,爆透笋肉,下冬菇、甘笋炒匀,埋芡。
加入芫荽炒匀,待冷备用。
4、把腐皮改成约5寸方形,每张腐皮搽匀汁料,放入适量馅,包密成长方形,用粉糊封品。
5、下油烧热,油要多些,放下腐皮卷,半煎炸到金黄色,原件或切件上碟。
六、酿蛋角材料:鸡蛋(若干个)、前胛肉(200g)、葱(四根)、冬菇(5个)、马蹄(3个)。
做法:1、把前胛肉(去猪皮)、冬菇(去脚水浸软)、葱头、马蹄(我忘记买了)一起剁好,加适量盐调好味。
2、打好鸡蛋,加适量盐搅拌均匀。
可以先用少一点的蛋,看馅的多少下料。
3、起油镬,放两匙羮蛋液煎。
记住:一定要关小火,不然做唔赢手脚。
4、在中间的蛋还没有熟的时候放适量馅下去。
5、接着用镬铲铲起半边覆过去,两面翻煎一会。
6、煎好的蛋角铲进煲缽,加适量的沸水,撒一点葱花,用文火煲沸即可。
附注:酿蛋角,又喊酿春、春角煲等等。
客家传统家常菜,符合客家人“好食捞大角”的要求。
鸡客家菜的鸡类最有名的就是盐焗鸡了,有天下第一鸡之称。
其它的还有白斩和田鸡、家乡水煮鸡、清炖鸡等等。
水晶鸡是近年河源客家菜的代表作。
七、盐焗鸡材料:重1500克左右的肥嫩鸡乱1只(毛黄、嘴黄、脚黄、没下过蛋的母鸡称鸡乱).姜片、葱条各10克,香菜25克,粗盐2500克,精盐13 克,味精7克,八角末、沙姜末各2.5克,芝麻油1克,熟猪油120克,花生油15克,沙纸2张。
做法:1、纱纸一张刷上花生油待用。
2、将活鸡宰杀,褪毛去内脏洗净,吊起晾干,去掉趾尖和嘴上的硬壳,在翼膊两边各划一刀,在颈骨上斫一刀,然后用精盐3.5克擦匀鸡腔,并放入姜、葱、八角末,先用未刷油的纱纸裹好,再包上已刷油的纱纸。
3、用旺火烧热炒镬,下粗盐炒至高温,取出1/4放入沙镬,把鸡放在沙镬内,将余下的盐覆盖在鸡上,盖严镬盖,用小火焗约20分钟至熟。
把鸡取出,揭去纱纸,剥下鸡皮(待用),将鸡肉撕成块,鸡骨拆散,加入味汁拌匀,然后装盘(骨在底下,肉在中间,皮盖在上面),拼摆成鸡的形状,香菜放在鸡的两边即成。
4、炒镬上小水,下精盐4克烧热,放入沙姜末拌匀取出,分3小碟,每碟加入猪油15克供佐食。
将猪油75克、精盐5克和芝麻油、味精调成味汁,佐食。
附注:咸香是客家菜的特色,而盐焗鸡最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皮爽肉滑骨出味,故有天下第一鸡的称道。
东江菜也因为有盐焗鸡而在以食鸡闻名的广东与潮州菜、广州菜齐名。
盐焗鸡的来历有多种版本,另外一个传说系客家人以前从惠州担盐上江西等内陆地区,把鸡埋在盐担里以备路上食而无意发明的。
八、客家咸鸡材料:农家阉鸡、沙姜做法:1、选皮厚、毛重6斤多的经过在田园里放养的农家阉鸡。
杀鸡时要注意掌握水温,水太热会把鸡皮烫烂,太冷又难以脱净鸡毛。
2、用粗盐和沙姜粉(由于沙姜粉内难免会有杂质,所以可以改用切碎的新鲜沙姜)擦鸡皮,使鸡的皮和肉松弛,在腌制时易于吸味,擦的时候要把握擦的力度,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恰到好处。
3、把擦好的鸡用盐和新鲜沙姜腌10个小时,这样腌出的鸡香味很浓。
一般是晚上9点腌好鸡到早上7点用。
4、把腌好的鸡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干毛巾吸干水,然后放入蒸镬蒸40分钟左右就可以斩件装盘。
附注:咸鸡是传统的客家菜,也叫“外婆鸡”。
很久以前,客家人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杀只鸡,外婆特地把鸡腿留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
待到节后女儿带外孙回娘家时,就把鸡腿从盐堆里取出来款待外孙,经盐腌制的鸡腿咸香鲜美。
食用时蘸些客家黄酒,更具风味!九、娘酒鸡(鸡炒酒)材料:鸡、姜、糯米酿的酒做法:1、先放姜爆炒,再放鸡、酒炒,最后放适量酒煮。
2、可以加入黑枣、党参、杞子、红枣、北芪等滋补药料,使酒更醇、更滋补美容。
附注:1、客家地区妇女坐月子的必备菜式,温中带燥。
2、需要注意的是爆炒姜的油一定要是花生油或者茶油,这样才能保证鸡的香味醇真。
十、猪肚煲鸡材料:新鲜猪肚,嫩鸡各一只。
做法:1、材料处理干净后,用布把鸡、猪肚擦干。
猪肚切开10厘米的小口。
2、把鸡放入猪肚,把姜,葱头,人参,胡椒粒等配料放入鸡内。
3、用芭蕉叶把猪肚包好;再用半厘米厚的草纸包好;草纸外面糊上湿黄泥。
4、把这个团,晾干一小时。
放进有燃烧火炭的炉膛,闷煨2小时即可。
附注:这是古老做法,现在一般就是把猪肚和鸡一起煲就是了。
十一、三杯鸡材料:嫩子鸡一只,豉油、猪油、甜米酒各一杯,姜块,葱,小麻油适量。
做法:1、将嫩子鸡洗净斩成5公分见方的块连同鸡脏、肝全部装入砂钵内,同时用容量80克左右的杯盏,量入豉油、猪油、甜米酒,放入姜块、葱白段少许,不放水。
2、用炭火炉子微火炖开,每隔十分钟左右翻动一次,以防烧焦。
盖子不宜多开,约炖半小时至收浓即成。
拣去葱、姜,加入少量小麻油即可。
三杯鸡特点:三杯鸡是江西宁都的传统名菜,已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
其独特之处在于烹制时,把宰杀至净的鸡斩成小块,至于砂钵中,不放汤水,只需配一杯甜米酒、一杯香油、一杯豉油同煨而成,故名“三杯鸡”。
以其肉质酥嫩、原汁原味、浓香诱人、味道醇厚而闻名于世。
十二、水晶鸡材料:鸡、胡椒粉、姜做法:1、买一只鸡,拔好毛,不要开胸;3、盐大概1/2汤匙,倒在手里伸进鸡的内腔涂抹,尽量均匀;4、倒3/4汤匙的胡椒粉,涂抹鸡的内腔;(视自己情况增减)5、然后把鸡外面也同样分量的盐和胡椒粉涂抹一遍;6、切几片大的姜片放在电饭煲里,主要作用一是祛除腥味,另外一个作用是防止鸡熟后粘锅底,所以不要让鸡碰到锅底,尽量放在姜片上。
7、放好后,什么都不用加,盖上盖子,按钮!大概40多分钟吧,就象做饭一样样!丸客家话“丸”同“圆”同音,肉丸也就有好的兆头,预示团团圆圆。
如果打了鱼丸,会说“食唔完”(吃不完)拿个好彩头,跟“年年有余”差不多。
所以,只要有喜席,保准少不了肉丸。
十三、牛肉丸用料:鲜牛肉(500克)、精盐(40克)、味粉(4克)、清水(100克)、薯粉(30克)制法:1、将鲜牛肉切薄片,用圆形小铁槌捶烂,有清水、精盐、薯粉拌匀,打成牛肉胶。
2、用手将牛肉胶搓成丸形,放进锅中,加清水,用文火浸熟(水清,丸浮不面为准)取起,焖、炒等咸宜。
附注:1、牛肉必须新鲜,否则没有胶质,捶不烂也易出水,制成的牛肉丸便不爽滑。
2、牛肉丸要用文火浸熟,如用武火不断沸滚,会使牛肉丸变韧十四、客家搏丸(猪肉丸)用料:鲜猪腈肉(500克)、精盐(40克)、味粉(4克)、清水(10克)、薯粉(30克)制法:1、将鲜腈肉切薄片,用圆形小铁槌捶烂,有清水、精盐、薯粉拌匀,打成腈肉胶。
2、用手将肉胶搓成丸形,放进锅中,加清水,用文火浸熟(水清,丸浮水面为准)取起,焖、炒等咸宜。
附注:1、腈肉必须新鲜,否则没有胶质,捶不烂也易出水,制成的肉丸便不爽滑。
2、搏丸要用文火浸熟,如用武火不断沸滚,会使肉丸变韧。
3、搏丸是客家肉丸的统称,包括牛肉丸、猪肉丸、牛筋丸等等。
由于猪肉丸比较常见,所以一般讲搏丸是指猪肉丸。
好的搏丸据说跌落地会弹回桌面。
十五、敛蒸肉丸做法:1、配好料:猪前胛肉、冬菇、番薯粉。